首页关于何氏 > 何氏村庄 > 正文
瓜坑庄
发布时间:2017-04-21 15:05:48      发布人:何刘鑫      作者:何毓琦      评论: 0     浏览次数:
 
 
      瓜坑,有一古老的传说。
  “蜈蚣通八门,拉屎壅桐林,桐林一个坑,风水荫瓜坑”。
  这说的是风水好,地气灵,虽无法考评,但决非无稽之说。我认为这块宝地,实有可贵之说。
  “瓜坑坐泉山,东西两龙潭。二龙村前抱,灵光紫气生”。
  我们瓜坑,盘洪源之咽喉,揽幕阜之翠霞;枕青山之溪泉,依蜈蚣之壮尾;面对北山之红石,肚吞洪源之仙气。山上丘峦座座,平地片片,周徐杨邓,四姓居民,聚居其间;丰硕果实,宛如甜瓜,熟透迷人,这“瓜山”之名想由此而生。山下修竹茂林,郁郁葱葱,土地肥沃,良田千亩,这富饶之地座落着瓜坑村,养育了世代子孙。幕阜、蜈蚣之间,一条山溪,卵石垫底;一脉清泉,穿峡而出。我们的祖人,在山溪两岸,筑坝拦河,灌田浇地,造福子孙。
  这条山溪,古人称之为“坑”,与瀼水交汇,生出一个三角小平原,瓜坑村就在这小小的平原之上,这“瓜坑”之由来大概为此。
  蜈蚣屁股之下有一岩洞,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我们祖先在其两岸垒起石坝,使其抱村而东去。一年四季,洞内一绺清风,轻轻飘出,飘向村头,飘过村空,一股仙气飘洒全村。东面港边有一“米筛泉”,如一小龙,吐喷甘饴,长年不息;水质纯净,无毒无菌;冬暖夏凉,饮之健身。我们祖先筑条小圳,引之食用;美味清泉,穿港过坝,走田入户,从东到西,绕村而过,如一蜿蜒玉带,古韵悠悠。恰与西洞山泉,一内一外,一东一西,穿插相对,抱村而去,真是“二龙捧珠”之说了。
  瓜坑村,上有蜈蚣护佑,下有龙泉泽庇;后着青山霞蔚,面对红石朝晖,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确是三元旺地,蓬莱仙境也!
  瓜坑的落业祖道顺公,择宝地而建村,堪称哲人远见,精明慧眼。大约明初年间,道顺公由库头徙居瓜坑,最早在村东建幢西向连五大宅定居,这里地处米筛泉
  入村处。村口一古老柏树,朝气蓬勃,郁郁生辉;几代人之后,明中年间,人地日广,已成数百人之村,房屋渐稠,经济发展。随之建祖祠,修道路,架桥梁,村庄建设轰烈兴起。在明末时期建有祖祠一间,即现祠的第三重。至清乾隆年间,扩建成一进四厅的大祖祠,祠内三大天井,上下四重,全长约五十多米,宽十多米,整个建筑系木架结构,一米多围粗大木柱与木梁,朱色鲜艳,气魄大方。中厅的两边有厢房和厨房,村民喜庆设宴,都在此举行。前厅有戏台,逢年过节,请班子唱戏,热闹欢腾;后厅是祖先神像龛案,雕龙刻凤,栩栩如生,长年香灯不熄;谁家有喜事或祭祀活动,更是敬祖之时,唱戏玩灯,叫买叫卖,男女老少,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然而这祖祠,在日寇入侵时,把后重烧烬,至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族贤领头,再次修建,虽规模如旧,然精致美观远不如原样了。
  村里有条四下贯通的村道,这通道的修建,顺风顺气,抱村而东;上头入村处,一座石拱桥,名为“望子桥”,桥虽不高大,然建筑考究,坚固结实,全是大青石,
  经过精细修凿,一块块垒拼起来,把村庄装饰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幅典型江南风光。村后有一池塘,是人工开挖的,在村的深阴处开一池塘,则光明轩豁,且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一举。
  村内房屋建筑,大约分三大块。村前空旷宽阔,村中整齐气派,村后紧凑封闭,这种结构体现了很深的文化底蕴,使自然与人文和谐融一。前村房屋,依山而建,错落而立,绝不占用良田,又能敞开村大门,吞吸洪源脉之仙气。约清乾隆年间,建梁公在村中间建一排三座大门,六十多米宽,二十多米长的一进三重建筑群。这排房子三座高大门楼,青石门甲,朱漆大门,雄伟威严,气势恢宏;里面有七大天井,十多个小天井,光线明亮;大小房间约有六、七十间,有厨房及一切生活设施,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工艺精细,富丽堂皇,外观是一个封闭整体,内部又各自独立,能互相通行。门前有一大石板砌成的晒台,约六十多米长,六米宽;晒台下有一村道沿圳而走。这整齐的房屋,宽阔的晒台,笔直的村道,加上旁边的池塘,村右边的学校,就像书案、砚池、笔和墨,这体现了我们祖先硕厚的文人积淀,渊博的文化素养。可惜呀,这美丽的画卷在倭寇入侵之时,一炷罪火,化之灰烬,至今尚未复修,真真令人疾首。村后是老屋,祖宗落根之地,房屋整齐,紧密相依,屋顶向前有虎头,两侧有燕尾,古朴古韵,十分雅清,可恨的是,多数被倭贼焚毁,迄今无法还原,乃我子孙心头一结。
  我们的祖人很重读书,村内建有新、老学校两座。老学约建于明中年间,进门一天井,使室内光线充足,这是校舍的首要之点;中间是书堂,读书讲学之地;两边有小房间,先生休息之处。建筑面积不大,但十分完美,环境悠静,是读书之理想圣地。新学是村庄扩大,人口剧增,约于清乾隆年间建梁公再建的,这座学校,规模大于前,更是符合校园特色,建筑合理之读书场所。整个建筑约三百多个平方,进门正堂悬挂“旭照斋”金色巨匾,光彩耀目。有课堂,有师生卧房,有厨房,设施齐全,可纳二、三十人之大学校了,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特重兴教治村,故英才代出,自明清以来,不完全统计有国学生、太学生、邑庠生、贡生、儒生等近五十人。解放后有完全小学一座,则更是人才辈出,有博士一人,大中学生不下百人。我们瓜坑人,不仅爱文,更长习武。弘扬精武,爱国护家,健身强体,治病救人,乃瓜坑人的传统美德。民国初年,抗暴打关,铲恶扶良,就有我们瓜坑人,至今仍然美名流芳,世人称赞。这一切足以说明,我们瓜坑,真是“人杰地灵”之宝地。
  瓜坑村前是千亩良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旱涝保收,这是养育瓜坑人的基地,也是瓜坑发展史的见证。改革开放以来,苦耕户作的时代已退出舞台,联户承包已建立,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已形成,这农田格外绿,这金秋分外美,丰收的赞歌处处飞扬。瓜坑四面山林,曾一度毁坏。富饶的山上林木,曾穷砍乱伐,一度山光顶秃;如今又是满山苍翠,油茶、油桐、竹木、茶叶各种土产远销外地,成为村民收入的一部分。新修的村前大道与北山港大桥连接着北山脚下的瑞肇公路,是通往外地大动脉,物流畅通,车来人往,大批山货农副产品畅销外地,现代生产生活用品回流村里,装扮着村民,美化了村庄,现在的瓜坑处处新鲜,样样多彩。
瓜坑的历史大约七百来年,然发展变化非数字可表。道顺公当年择地建村,乃荒山野地,如今已是近三百来户,一千多人口,近七百红丁的大庄。村里红砖粉墙,高楼林立,美观大方,体现了新时代新生活。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变了;求知日旺,大、中学生逐年递增,外地工作的、办企业的、寻各种途径发展致富的日益增多,海外博士也不乏其人。人们懂得知识是发展的阶梯,科学是发展的法宝,走科学发展之路,未来一定会更好!
  现在的瓜坑,虽然发展迅猛,但地处偏僻,人多地窄,经济落后。村内杂乱,人心不齐,新农村望之而远。但资源尚足,仍是才华施展之地。未来的瓜坑,祖祠高大雄伟,集会议厅、艺术厅、科技室、图书馆为一体,成为村民政治、文化、敬祖、休闲之中心;祠前有宽阔的广场,美丽的喷池;山边翠绿醉人,风景秀丽,幢幢别墅,装扮其间。村中是超市,商业中心,古老晒台,新貌别致。右边综合学校,书声琅琅。排排商住楼,整齐漂亮,紧围祖祠,锁风聚气。 村办工业,红红火火。特色农业,蓬蓬勃勃。宽敞的林荫大道,清亮的泉水,树翠花香,果红稻熟,美不胜收。我们瓜坑人智慧聪敏,勤劳俭朴,一定精诚团结,在族贤的带领下,建有房长责任制,克己奉公,恪尽职守,群策群力,一心为村,图谋发展。也一定能站稳咽喉,引领洪下,挂帅洪源,先位全市,宏伟兰图定会实现!前清老秀才卓甫先生于公元一九四七年春节为祖祠题联“瓜瓞绵绵根深蒂固;坑泉涌涌源远流长。”这正是对瓜坑的历史概括,也是对瓜坑未来寄予殷切的期望,我们后辈子孙,一定不负先祖厚望,未来的瓜坑一定富裕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何家皂庄
下一篇:大栗坪庄——彦远公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