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源流 > 正文
三大郡望首庐江
发布时间:2017-04-18 20:15:27      发布人:何刘鑫      作者:何焕强整理      评论: 0     浏览次数:
    尽管何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包括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和其它一些姓氏的族人,但何氏得姓于庐江地区,何氏的主体也望族于庐江地区,所以说何氏人的根在庐江。一幅著名的何氏宗联说得好:庐山树千枝,看看还是一本;江河水万脉,想想终归同源。

  一、何氏得姓于庐江
  如前所述,秦灭韩国后,韩国的子孙散居江淮,因江淮方言韩何音同,遂讹韩为何,子孙遂为何姓。
  《浈阳水木记》所载的何氏的得姓始祖韩瑊——何瑊“指河为姓”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庐江地区。
  又据考证,何氏始祖——“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有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时题诗为证。
  明朝《庐江县志》记载了何氏远祖何叔玉、何成、何比干、何桢、何恽、何睿、何点、何名远、何武、何嘉、何求等80多人的事迹。不少人在魏晋担任名臣,有的任地方太守等,如何武曾任庐江刺史,何嘉亦任过庐江长史,等等。
  1994年菲律宾何氏宗亲会秘书长何罗文先生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权威机构一路查典问籍,并经过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何氏的“根”就在庐江县白湖镇何坟冈,并且得到国内外各何氏宗亲会的认同。而后,海内外何氏裔孙捐资在这里的建起了“何氏太始祖陵园”。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宗亲总会曾陆续派出寻根访问团到庐江考察,庐江县侨务办于1993年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走访了黄屯、邓湖等地何氏家族,查阅何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庐江是何氏始祖迁徙之地的史实。
  自1993年5月,安徽省地方志编审何鹏先生到庐江县白湖镇何坟岗考察,写下近万字的《庐江县何氏始祖发祥地》的调查报告后,北京电视台《中华姓氏》摄制组、辽宁北方电视台《中华姓氏每日谈》专题片摄制组也先后千里迢迢来到庐江县,经过长时间的普查考证,最终确定何氏起源于庐江,并于1995年3月份制作出《何氏起源在庐江》15分钟专题节日,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辽宁北方电视台反复播放。至此,庐江是何姓的发源地已为世界何氏宗族所公认。
  为了缅怀先祖,增进亲情,自2000年4月起,先后有以何福注理事长为团长的香港何氏宗亲总会考察团、以何书新为团长的马来西亚何氏总会考察团、以何庚生为团长的台湾桃园何氏宗亲会考察团等一批海(境)外何氏宗亲组织的代表多次到庐江访祖,实地考察企业和投资项目,并决定于2000年11月28日在何氏发源地,由安徽省何氏宗亲总会主办第七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为举办好这次何氏宗亲恳亲会和经贸招商活动,安徽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筹委会,安徽省、巢湖市以及庐江县有关组织广泛与海内外何氏宗亲组织进行接洽,联络了一大批庐江何氏宗亲和工商界人士参会。
  2000年11月28日上午,庐江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仪式,热烈欢迎海内外何氏宗亲代表汇聚庐江,寻根谒祖,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庐江县县长彭蓬致欢迎词。新加坡庐江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福民代表海外何氏宗亲致辞。他说,千山万水难断庐江情,万代千秋不忘发源根。庐江既是一个历史悠久、富饶神奇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民族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孕育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古往今来,享誉日盛。居住海外的何氏宗亲将常回故里走走,常到老家看看,为家乡经济建设多作贡献。何氏宗亲代表在庐江期间,还来到白湖镇何氏陵园,以家乡传统的方式拜祭先祖。28日下午,由安徽省何氏宗亲总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界何氏宗亲大会在巢湖市隆重举行。安徽省、巢湖市以及庐江县有关领导出席,海内外千余名何氏宗亲贵宾参加了大会。安徽省副省长田维谦代表省政府向恳亲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巢湖市市长王启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第七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主席、省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春雷致词。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何氏宗亲代表也分别讲了话。
  二、何氏望族首庐江
  郡望者,顾名思义,郡中望族也,是指古代某一大的行政区域内显贵煊赫的大姓族。
  何氏族人在漫长的繁衍生息、颃强拼搏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有关史料显示,何氏郡望主要有七个:①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②东海郡,秦设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县北);③陈郡,秦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献帝时改为陈郡;④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⑤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右扶风,三国魏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六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⑥丹阳郡,治所在今江苏丹阳;⑦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
  但是,何氏族人以庐江郡、东海郡、陈郡为三大郡望,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楹联。
  说何氏根在庐江,显然与西汉、东汉及魏晋时期何氏的庐江、东海、陈郡三大郡望有关。庐江何氏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文化、人口方面都位居三郡之首,从而形成了天下何姓归庐江的格局。但是,庐江郡历代所在地不同:西汉设在今庐江县的西方,东汉在今潜山县,三国魏时在今六安县之北,晋代在今霍丘县以西,南朝宋在今霍山县东北,南齐在今庐江县,隋朝在今合肥县。
  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霍山县东北,辖有今天安徽寿县以南,江西省九江市以北,河南省以东,安徽省芜湖市以西的广大地区。庐江何氏位高权重,影响最大。庐江何氏的发迹最晚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曹魏时期。庐江郡为东汉人何桢一门。该家族历史悠久,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何桢,字符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名何龛,魏国后将军;长孙何勖,车骑将军;少孙何恽,豫州刺史。自东汉末至南朝宋齐梁陈三百余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者就有十代48人。这些人中,最负盛名者是素有“万夫之望”美称的何充。何充是何桢的曾孙,父亲何睿,作过安丰太守。何充因文学成就突出,被命为军中主簿,后入朝为皇帝内侍,并先后任中书令录尚书事、司空等职,都是宰相的位置。史书说他每每临朝议政,都是凛然正气,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凡选拨人才,皆以功臣为先,不徇私、不舞弊,受到当朝文武的敬重。他崇尚佛教而嗜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何充的三代孙何尚之,位居司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庐江何氏家族中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东晋的穆章皇后何法倪。她是何准的女儿。穆章何皇后在位48年,对她家族势力的发展,地位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东海郡——被誉为“书香门第”的东海郡,在西晋时期的管辖范围大致是,东起郁洲、西至戚县东西狭长的地区,相当于今天山东枣庄市以东、江苏连云港以西的区域。何氏东海郡望的历史较之庐江何氏要晚200年左右,是南朝刘宋的最高司法长官何承天一门。何承天5岁丧父,其母亲是东莞姑幕的书香门第徐家闺秀。其舅父徐广博学强志,东晋时位至秘书郎。宋初为著作佐郎,再迁散骑常侍,并兼任荐举擢拨人才的本州大中正。何承天自幼受其影响熏陶,加上聪明好学,深得抚军将军刘毅的器重,拜他为军中谋士。刘裕建立刘宋,他做了尚书吏部郎,后来为著作佐郎,负责编写国史。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朝设立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学,何承天又以本官兼领国子学博士,是传授专门学问的官员。何承天学问精深,博见今古,一生著述丰富,曾删简编辑《礼论》八百多卷,还有《前传》、《杂语》、《纂文》等大量著作行世。他改定的历法叫《元嘉历》,在我国历法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何承天的曾孙何逊,生活在萧梁时代,8岁能作诗,不到20岁就被州里举为秀才。梁朝颇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渖约,对何逊的文才佩服得五体投地,曾赞叹“读何逊的诗作,一日三遍,尚嫌不足”。东海何氏还有何敬叔、何慧炬两条支脉。何敬叔在南朝齐时作过长城县令,为官清廉。他的儿子何思澄,善作诗文。渖约读到他的《游庐山》一诗,大为佩服,专门请了一位书法家将这首诗录在自家的墙壁上。何思澄及其子何子朗与何逊都是南朝颇有声望的文学家,有“东海三何”的美誉。
  何慧炬是南朝齐的尚书郎,其子何远,字义方,做过奉朝请。何慧炬一生锄强扶弱,先后任太守、县令,为官之处,民间都为他立庙设祠,以表彰他的政绩,有“清廉公正天下第一”之称。
  陈郡——在今天河南省东部。该郡的北部有一个古老的县叫阳夏,也就是现在的太康县,是陈郡何氏的故乡。陈郡何氏的奠基人是曹魏初期的何夔。何夔,字敬龙,东汉末避乱淮南,为袁绍所请,让他劝降曹操,拒不从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本郡,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后出任城父令,长广太守、乐安太守。曹丕即位,拜太仆,再迁太傅,封爵阳武亭侯。
  陈郡何氏的代表人物则是何夔之子何曾。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魏明帝时改封平原侯,作了散骑侍郎。后来作为主管农业的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何曾与曹魏权臣司马懿私交深厚,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身为丞相,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晋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晋升为公。朝会之时,何曾享受坐车佩剑的特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曾有何劭、何遵二子。
  三、何氏堂号
  堂号是宗族分支的名号,也往往是祠堂的名号。何氏族人以“庐江”、“水部”、“四友”、“忠孝”等为堂号。
  庐江堂——出自晋代何祯的故事。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何氏后人为纪念何桢这位先人,遂以“庐江”为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注:四友堂还有另种说法,参见本书“轶事”章)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此外,何姓的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三英堂、好德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崇义堂、思成堂等。
  四、何氏族人从庐江播迁各地
  何氏得姓于庐江,望族之首也在庐江。汉代以后,何氏族人从庐江地区以及河南中原地区开始西迁和南下,南下的何氏族人先后进入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和贵州等地繁衍发展。

(摘自《何氏二千年》一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侧面探讨庐江何氏谱的真实性
下一篇:安徽省霍山县何家坊股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