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源流 > 正文
“庐江堂何”发祥祖[魏]廷尉 [晋]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传
发布时间:2017-04-18 20:25:28      发布人:何刘鑫           评论: 0     浏览次数:
    摘要:何氏自[秦]、[汉]间受姓命氏“改韩为何”后,活动区域曾由江淮间迁陕西平陵,后由于仕宦的关系,又扩散至川、陕、甘、豫、苏、鲁、皖等地。到[魏]、[晋]时期,已形成《陈郡堂》、《庐江堂》和《东海堂》“三望”,而以《庐江堂》为最。基地在“灊”,即今安徽潜山县。何桢实为《庐江堂》何的发祥祖。开基祖,是[西汉]廷尉正,汝阴人何比干之孙:庐江长史何嘉。

  何桢父子文治武略,一门“四侯两将一刺史一尚书”。子:何龛,后将军;勖,车骑将军;恽,豫州刺史。累世昌阜。
  后裔:南朝刘[宋]的宰相何尚之,萧[梁]的宰相何敬容,[唐]朝的使相何弘敬、何全皡;[五代]的入闽祖之一:何睿(“大乙郎”旦);[北宋]的宰相何执中、何 ,以及自[晋]以后的皇后何法倪、何令婉;历代名士何叡、何琦、何准、何澄、何偃、何求、何点、何胤、何之元;何昌期、何蕃、何琬等等。
  关键词:灊(今潜山)、“ 庐江堂何”、发祥祖、雩娄侯何桢、生卒、后裔。
  何桢(约192~271 后):[魏]•[晋]官吏。字符干,庐江灊县南乡、福贵里人,是潜山《庐江堂何氏》的发祥祖。
  何氏自[秦]、[汉]间受姓命氏“改韩为何”后,活动区域曾由江淮间迁陕西平陵,后由于仕宦的关系,又扩散至川、陕、甘、豫、苏、鲁、皖等地。到[魏]、[晋]时期,已形成《陈郡堂》、《庐江堂》和《东海堂》“三望”,而以《庐江堂》为最。基地在“灊”,即今安徽潜山县。何桢实为《庐江堂》何的发祥祖。开基祖,是[西汉]廷尉正,汝阴人何比干之孙:庐江长史何嘉⑴。
  何桢的十世祖何比干⑵,字少卿,[西汉]前期,曾学晁错的《尚书》,经明修行,兼通法律,是汝阴(今阜阳)人,起家本县狱吏决曹掾,有善政。据《后汉书》何敞传载,[西汉]武帝时,比干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后为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淮汝号曰“何公”;宣帝本始元年(前75,时年七十五),自汝阴迁平陵,代为名族。卒葬故[韩]地:今河南偃师;有[唐]出土的铜镜为证。
  何嘉以后的“世系”不明,家有变迁。有《谱》言:其后有裔孙:何桢(祖休,父昌⑶),又由任城迁回灊(今潜山)。若此,据《史》,则其曾祖为[东汉]方伯:何豹,任城樊人,官少府,累官河南尹;祖父何休⑷,字邵公,任城樊人,何豹子;曾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所好,辞疾而去;不仕州郡,进退必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因坐党事,遭禁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闭门谢客十七年,人称“何氏学”。又注训《孝经》、《论语》,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校[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何休善历算,与其师羊弼,追求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党禁解,又辟司徒。历议郎,累官谏议大夫。灵帝光和五年(182),年五十四岁卒。父何昌,《谱》载:“何休”子。行业隐而不闻。
  何桢出身寒微。据《九家旧晋书集》载:“何桢家贫,曾以缚苇编扇,以奉供养。”[晋]代是讲名望的。然而,由于何桢有大志,且品格高尚而显达,受时士称誉。据《晋书》吾彦⑸传载:长沙的孝廉尹虞⑹,曾对江左名士陆机⑺(东[吴]大将陆逊之孙)等言:“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即何桢)、侯孝明(名“史光”,官散骑常侍)、唐儒宗(名“彬”,雍州刺史)、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微,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
  据《三国志辞典》载:何桢历任[魏]秘书丞、弘农太守、幽州刺史、廷尉等。入[晋]后,为尚书、封雩娄侯。事入《文士传》⑻。
《  三国志》“张甄传”引《文士传》曰:“何桢有文学器干,容貌甚伟”。
  据《九家旧晋书集》⑼载:“何桢少而好学,初为尚书郎,特诏为秘书丞。古制秘书只设一丞,后增秘书右丞,事自何桢始”。《晋书》“官制”载:秘书监一职起自东[汉]桓帝、灵帝时。其属官司有“丞”、有“郎”,职责在于管理“著作省”。史称: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朝庭设置秘书监,后省。到曹操在汉献帝朝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至[魏]文帝曹丕“黄初”初年(221 年前后),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将秘书令改为秘书监。后以何桢为秘书丞。由于秘书先已有丞,于是以何桢为秘书右丞。可见当局对何桢的器重。不久,何桢便出任弘农太守。
  何桢在地方为官,颇有声望。《九家旧晋书集》载:何桢与许询齐名。并称他们在扬州、豫州很有声望。当时有“何桢、许询([东晋]诗人,字玄度),文雅高于杨、豫”之语。于是对作者王隐(字处叔,陈郡人,[东晋]著作郎,曾撰《晋史》),没有把此事编进其书中,而是留在别的“藏书”中,甚表遗憾。
  何桢在地方为官,不仅工作重调查研究,忠于职守,而且极有见识,能以小见大看问题。据《艺文类聚》•《蝗》篇载,何桢在地方为官时,曾发生蝗灾。桢经调查处理后,曾发笺言:“凡言蝗生,此谓见其始生,知其所处,可得言。
  初上蝗事云,县及下部,各不罕见。至今翘能飞,臣辄躬亲拍灭。又云布在及下部各不罕见,至顷田中,往十步五步一头。按其言事,蝗之数枚数,可得而知也”。如此可见何桢工作称职之一斑。
  何桢人品高尚,主要表现在他爱才并不居一格举贤任能上。据《九家旧晋书集》载:何桢在为弘农郡守时,有位叫杨嚣生的人,当时在任郡吏;何桢一见他,认为杨氏并非俗辈,“便待之以不臣之礼,遂贡之天朝”。此外,据《三国志•魏》“张荐传”载:[魏]主曹芳“正始”年中(240~248),当时何桢任弘农太守,他与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蠡、散骑常侍荀凯、钟毓、太仆庾嶷等,一起向朝庭举荐名士胡昭⑽。曰:“胡昭天真高洁,老而弥笃,玄虚静素,有夷、皓之节。宜蒙徽命,以励风俗”。至“嘉平二年(250),公交车特诏胡昭”。
  由于何桢履事认真负责,在朝政上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据《三国志•魏》“三少帝”纪载,[魏]嘉平六年(254),司马师迫太后废魏主曹芳,时何桢为永宁卫尉,而何曾为司棣校尉、颍昌侯。表中亦有何桢名职。
  [魏]主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二年(257),何桢任廷尉。据《晋书》“司马昭传⑾”载:[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二年夏五月,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淮南拟联[吴]叛[魏]。七月,司马昭以大都督的身份,奉[魏]主及皇太后东征。
  当时当局调集青、徐、荆、豫及关中的四州兵力,加上游击队数十万人会合于淮北,准备平定皖南的兵变。当大队人马到达项城时,当局假节予何桢,用他廷尉的特殊身份,派遣他出使淮南,以“宣慰将士,申明逆顺,以示诛赏”,作政策攻心,以瓦解诸葛诞所部军心。结果凑效。正是如此,入[晋]后,以何桢为尚书。
  [晋]武帝司马炎⑿“泰始”二年(266),东[吴]派遣张俨(?~266,字子节,今苏州人,官大鸿胪),到北方吊司马昭丧,让何桢为礼宾;何桢与张俨“交接情好”。于是封他为“雩娄侯”,终官三金紫光禄大夫。
据《晋书》载:[魏]明帝曹叡⒀时(227 至239 年间),何桢曾任扬州别驾。
  “青龙”元年(233),诏谓“何桢有文学才,令其作《许都赋》。文成后,封上,不得令人见”。后《赋》成,明帝览文后,甚异之。
  现在,《许都赋》的全文没有传下,只有残文。其中有语曰:“元正大飨,坛彼西南,旗幕峨峨,檐宇宏深。”由此推论,何桢曾亲临其境。不然,不能这样清晰地描绘出当时春节的大飨场面。这种曹[魏]时的“元会仪”,到[晋]代一直沿用。[晋]人王沈⒁的《元会赋》有语云:“华幄映于飞云,朱幡张于前庭。环青帷于两阶,象紫极之峥嵘。延百辟(即“官员”)于和门,等尊卑而奉璋”。此情景与何桢的实景一致。所不同的是王沈的著作还描绘了人物,显更加细致。然而,这种[魏]、[晋]的元会仪,到南朝刘[宋]时已无存了。于是,“元嘉”时的天文家、御史中丞、《东海堂》的何承天,建议朝庭将何桢、王沈所描绘的情景加于恢复。
  此外,何桢还着有《冠仪约制》及其它“礼仪”传诸后世。据《晋书》“礼志”载:“何桢《冠仪约制》及王堪私撰《冠仪》亦皆家人之可尊用者也”。《宋书》载:[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十一年(434),营道侯将冠,有司奏议曰,依《冠仪约制》:“礼,十五成童,国君十五而生子,以明可冠之宜”。于是,朝庭下制:“诸王十五冠,不复加命”。诏曰:“营道侯(刘)义綦可克日冠,外详旧施行”。又据《宋书•礼志》载:“[汉]、[魏]废帝丧三年之制。而[魏]世或为旧君服三年者”。至[晋]泰始四年(268),尚书何桢奏曰:“故辟帝纲纪,吏不计遗失,皆反服旧君齐衰三月”。于是,“诏其奏,所适无贵贱,同依古典。”
  至[唐]代,还存《何桢集》五卷。然而,经“安史之乱”,到[宋]朝时,《何桢集》已失。因为初唐时,《何桢集》的有些文章被列入《艺文类聚》中。
  据史籍载,唐初武德年间,高祖李渊曾诏欧阳询⒂作《艺文类聚》一书。欧阳氏等受诏后,自622 年至624 年,历三年而《艺文类聚》成书。该书之《关》篇中,曾引《何桢集》为例,曰:“(何桢)以正始六年(245)为弘农太守时,曾表省崤关。其文云:‘《易》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孟轲云:古者关机而不征’。关险之设,所由尚矣”。由此观之,《何桢集》尚存。又据《旧唐书》•经籍志载:“贞观中,令狐德棻,魏征相次为秘书监,上言经籍亡逸,请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于是群书大备。玄宗朝又有举作。至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唐朝共有《经》、《史》、《子》、《集》四部书籍51852 卷。“安史乱”后亡散殆尽。今仅存《许都赋》残文及表等五篇传世。
  何桢不但能文,亦知武,有治军才能。据《晋书•帝记》“武帝司马炎传”载:“泰始八年(272)春正月,监军何桢讨匈奴刘猛⒃,累破之,左部帅李恪杀刘猛而降”。
  凡事总皆有因。《晋书》匈奴传载:[汉]末,天下骚乱。为了预防不测,在献帝刘协“建安”中期(200 年前后),曹操分山西大同地区的匈奴编户为五部。在部中,以其贵者为帅,而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晋]武帝“泰始”初年(266 年前后),塞外的匈奴遇到洪水,“塞泥”、“黑难”等两万余落归化。司马炎接受了他们,同时把他们安置在陕西的故宜阳城下。后又与[晋]人杂居。这样,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都有匈奴人。何桢亦是其监军之一。
  “泰始”七年(271),单于刘猛叛乱,屯孔邪城。司马炎便遣雩娄侯何桢持节讨之。何桢素有志略,他知道刘猛的叛众凶悍,不是些小兵力就可以制伏他们的。于是用计,暗中引诱刘猛的左部将李恪杀猛。这样匈奴震服,积年不敢复反。这是何桢生平事迹的最后记载。
  何桢准确的生卒年,诸史典籍皆未载。考察何桢的生平事迹,可以认定何桢的生年居于何晏(190~249)与何曾(199~278)之间,比晏小,比曾大。但都差不了几岁。按逻辑推论,何桢约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292 年前后),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271)以后,享年超过八十岁。
  何桢有子多人。据《三国志》“张荐传”载:“何桢有子何龛,后将军;子勖,车骑将军;子恽,豫州刺史。其余多至大官,累世昌阜。[晋]成帝时宰相,即司空‘文穆公’何充,便是何恽之孙。”
  事实上,南朝刘[宋]的宰相何尚之,萧[梁]的宰相何敬容,[唐]朝的使相何弘敬、何全皡;[五代]的入闽祖之一:何睿(“大乙郎”旦);[北宋]的宰相何执中、何卤木,以及自[晋]以后的皇后何法倪、何令婉;历代名士何叡、何琦、何准、何澄、何偃、何求、何点、何胤、何之元;何昌期、何蕃、何琬等等,都是何桢的后裔。
由于何桢父子的文治武略政绩,据《史》,父子间出一门“四侯两将一刺史一尚书”。现附其三子简况如下:
何龛,何桢子,庐江潜人,字不详。《晋书》“武帝”纪载:“泰始”八年(271)夏四月,置后将军,以备四军。后来,该职为何龛所任。据《晋书》载:[西晋]武帝泰始至太康年间(265 至289),[晋]庭在关外的东北地方设有“东夷府”,主要是主管东北的军事与防务,起先何龛任东夷校尉。太康年间(280 至289),马韩(即今南朝鲜的一部),曾派使者入[晋]进贡方物。太熙元年(290)则诣东夷校尉何龛上献。咸宁三年(277)年亦曾来过。
当时,东北有一个“夫余国”,地方二千里,有户八万,设有城廓、宫室。
  武帝司马炎时,亦频频入[晋]进贡。至“太康”六年(285),该国为鲜卑的酋长慕容廆⒄所袭破,其国王依虑自杀,子弟便走保沃沮。司马炎下诏曰:“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虏所灭,甚怀念之。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有司奏“护东夷校尉鲜于婴不救夫余,失于机略”。诏免婴职,以何龛代之。
  第二年,夫余的后王依罗,遣使诣何龛,求率入见,还复旧国,仍请援。
  何龛上表,遣督邮贾沈以兵护送之。慕容廆又要之于路。贾沈与之战,大败之。于是依罗得以复国。
  对此,慕容廆谋于其众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注:指其祖“东胡左贤王慕容木延”,父“鲜卑单于涉归”,历事[汉]、[魏])。且华夷礼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耶?”乃遣使来降。司马炎嘉之,封他为鲜卑都督。于是慕容廆致敬东夷府,登门拜见何龛。彼此保持和平。
  即使到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晋]庭的长安、洛阳两都相继倾复,东[晋]元帝司马睿开辟江左,保留半壁江山,而慕容廆据有华北关外,仍旧致敬于江左。这与何龛施于软硬的两手策略有关。
  由何龛管东夷府后,自“泰始”三年(267),裨离等北部十国,各遣使向[晋]庭贡方物。直至太熙初年(290),还有牟奴国帅逸芝惟离、模户国帅沙支经芝,于离末利国帅加弁匼芝、蒲都国帅因末、绳余国帅马路、沙娄国帅童么加,各遣正副使诣东夷校尉何龛,归化。说明何龛戍边二、三十年。
  何龛累官至后将军。据[晋]书载:何龛有子何阜、官至淮南内史;有孙何琦,年十四时而阜卒。“永嘉”过江后,何琦居宣城阳谷县,以孝闻,曾为泾县令。后弃官不仕,以《经》《史》自娱。着有《三国评论》百许篇行世。
  今存有何琦的潜山《岳祠论》,文约五百言,是建议东[晋]当局,莫忘祭“岳”的。其文有句云:“唐虞之制,天子五载一巡狩。顺时之方,柴燎五岳,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于天,所以昭告神祗飨报功德。是以灾厉不作,而风雨以时。降及三代,年数虽殊,而其礼不易。五岳(注:当时的“五岳”,并非含今之南岳“衡山”,而是南岳为潜山县的“天柱山”)视三公,四渎诸侯。……自永嘉之乱,神明倾覆,兹事替矣。惟潜之天柱,在王略之内(注:指东[晋]所控制)。旧台选百户吏卒,以奉其职。中兴(注:指东[晋]元帝过江建国江左)之际,未有官守。庐江郡曾遣太史兼假四时祷赛。春释寒而冬清冰。咸和(注:东《晋》成帝年号,326 至334)迄今,又复堕替。……今憝已歼(注:指平定了王敦的叛逆),宜修旧典。岳渎之域,风教所披。来苏之众(注:指中原过江侨寓江左苏南一带的衣冠士庶),咸蒙德泽。而神明禋祀,……不会礼官作式,归诸诚简,以达明德馨香,如此而已。……”何琦的此文,《典》出《晋书》“礼上”。讲述了祭五岳的历史,讲了“永嘉”之乱的破坏,讲了恢复旧礼的必要和建议。这是于升平年间给[东晋]的第五位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建议论文。何琦之文亦载《天柱山志》。该“志”为今人邬以风所编。
  潜山山谷有庐江堂何氏的故居。据《梁书》何胤传载,至南朝萧[梁]时,何桢之裔孙何胤曾舍旧居给寺中方丈。
  何勖,庐江潜人,[晋]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子,后将军何龛弟。据《晋书》载:[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曾于“太熙”年(290)征调汝南王司马亮⒅为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侍中如故。不幸司马炎便生起病来。对此,皇后的父亲杨骏便排斥司马亮,想控制朝政。他以“大都督”的身份,调司马亮去掌管豫州诸军事,让他出镇许昌。汝南王还未去上任,而[晋]武帝便出现病危。诏留司马亮以委于后事。杨骏知道后,便扣留了诏书不予发出。司马炎驾崩后,司马亮怕杨骏怀疑自己,便辞疾不入宫,只在大司马门外叙哀而已。表求过葬。于是,杨骏便找这借口要讨汝南王司马亮。
  当时,何勖任廷尉。司马亮便向何勖问计,看如何对待此事。何勖说:“今朝庭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人讨呢?”同时建议汝南王率所部军队入宫废杨骏。而司马亮不予采纳何的意见,连夜便离开京城许昌而去。后来,杨骏事败被诛后,以司马亮为大宰。
  [晋]惠帝“元康”中(295 年前后),赵王司马伦篡位,而齐王司马冏⒆计划起兵讨伦。这时,何勖为豫州刺史。据《晋书》帝纪载:永宁元年(301)齐王冏起兵讨赵王伦。司马冏便与何勖、龙骧将军董艾等起兵,并告知成都、河间、常山和新野四王,传檄天下,会各路人马数十万人要攻伦。司马伦便派其将闾和出兵伊阙、张泓、孙辅出鄂板以拒冏。夏四月,何勖、卢播击张泓于阳翟,大破之。孙辅被斩。伦兵溃败后,惠帝反正,便废了司马伦,拜齐王冏为大司马,并以冏辅政。因功擢何勖为车骑将军,领中领军(时领近卫军五营。相当今卫戍区兼军区司令)。
  那时,淮南有位叫袁甫、字公胄的人,为人好学,与华谭齐名,他以词辩称誉于时。一天他诣中领军府拜见何勖,说自己能治理社会秩序不好的乱县,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去施展才干。何勖对他说:“汝唯欲宰县,不为台阁职,何也?”甫曰:“人各有所能与不能。好比缯中之好,莫过过锦,而锦不可以为帢;谷中之美莫过于稻,而稻不可以为齑。是以圣王使人,必先以器。苟非周材,何能悉长!正如黄霸驰名于州郡,而息誉于京邑。廷尉之材,不为三公,自昔然也”。何勖认为袁甫的话很有道理并有见解,于是便安排他去做了松滋县令。以后转为淮南国大农、郎中令。可见,何勖不仅能武、有胆识,而且是位颇为爱才,重才的人物。
  据《九家旧晋书集》“庐江何录”载:何勖有子名何邃。看来也是有相当官职名位的人物。录中讲到,当何充年少之时,伯父何邃曾对何充说“要争气”。
  何邃说:“我为儿时,亡伯车骑(指其父何勖)对我曰:‘汝后当与伯父(指后将军何龛)争名’。汝(指何充)今器宇宏深,亦当名出我右”。于是,何充从小便有名望,很受晋元帝的宰相王导所重视。果不然,后来何充当了[晋]成帝的宰相。应当说名声超过了何邃。
  考诸《史》籍,何勖一支,或未传下,不见其裔存。原因是据《晋书》“齐王囧传”,何勖为“囧大将”。及“囧败”被斩后,其“诸党属皆夷三族”!何勖父子,或在“其中”之故!
何恽,庐江潜人,[晋]光禄大夫何桢子,何勖弟,为官豫州刺史,封关中侯。
  何恽的生平事迹,主要反映在[西晋]统一中国,平定东[吴]的军事活动方面。他参与了攻打“建康”的战事。当时他属军事参谋部的智囊成员。具体的身份是[西晋]主帅王浑⒇部属,扬州刺史、射阳侯周浚的别驾。据《晋书》载:[西晋]司马炎太康元年(280),[晋]庭的名将王浚任何攀作参谋,自川江顺水而下,攻克了西陵(即今宣昌);而杜预(21)南进又攻克了江陵。此时,王浑屯兵皖南,形成了灭[吴]之势。
  对此,东[吴]的丞相张悌等,率兵从安徽当涂西北的长江边镇牛渚渡江,准备抗拒王浑所部。而王浑的部队攻破东[吴]的江西屯戍,与孙皓的中军大战,斩[吴]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虏万计,并进军屯于横江。形势对[晋]十分有利。
  就在此时,何恽听说上游的王浚(22)军已破了上方,便立即对周浚(23)说:“张悌率锐之卒,悉[吴]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建议我部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率至,夺其胆气,不战而擒(孙皓)也”。
  周浚认为何恽的建议和主张十分正确,便派人向王浑报告何恽的建议。何恽对周浚说:“浑谙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一定不会采纳我的主张”。周浚的态度倒很坚决,认为一定要告诉王浑,莫错过机遇。然而,不出何恽所料。
  王浑曰:“受诏但今江北抗衡[吴]等,不使轻进。贵州(即王浚之字)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喜;若当不胜,为罪已重。且诏(王)龙骧受我节制,但当具君舟辑,一时俱济耳”。听到王浑的这一指示。何恽对周浚说:“(王)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江),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话说到这个份上,可是王浑还是不采纳。
  “三月壬寅,王浚军至。王浑召之不来。浚军及直指“三山”(即今南京西郊的护国山)。当王浚之军到达建邺之石头城时,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浚杖节解缚焚榇,送孙皓至长安城。收[吴]之图籍,克州四,郡四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三国]一统。
  对此,王浑深恨之,而欲与王浚争功。在此情此景下,何恽又写信给周浚曰:“《书》经的伟大处是‘贵克让’;《易》经的高明处是‘讲谦光’。此古文所咏,道家所崇。前破张悌,[吴]人失气,龙骧因之,陷其巨宇。论其前后,我(注:指王浑所领部队)实缓师!动则为伤,事则不及。而今方竞其功,彼既不吞声,将亏雍穆之弘(指损害团结),兴矜争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
  周浚得何恽的意见书后,即去向王浑谏言不要争功。而王浑又不能采纳,遂相表奏。幸王浚听取了其属将何攀的建议,采取了“让功”的举动,方消除了二“王”之内讧。
  从平[吴]的战略战术,可见何恽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虽职居人下,而其品格才干,智略远高王恽一筹。进而观之,何恽、何攀二公,可谓是智者中的高人。后来,二“何”亦皆以功封侯。
  何恽有子何叡,官任安丰太守。叡有五子,世为大官,历东[晋]、“南朝”四百余年,显赫于江左。后一门出有何充、何尚之、何敬容“三宰相”,何法倪、何令婉、何婧英“三皇后”,及何求、何点、何胤“三高士”等以众多冠冕人物。
  自[晋]至[唐],朝庭历修《氏族志》、《姓氏录》,其中确定“十姓”为国之“柱姓”,十五姓为国之“梁姓”。此等“柱、梁”之姓是可与皇族通婚的。
  在十五“国之梁姓中,何氏预焉”。因[汉]已有例!
  据《晋书•礼志》载:[晋]穆帝司马聃于升平元年(357),将纳何桢的玄孙女、何准之女:何法倪(24)为皇后;便派出礼官太常卿王彪之和皇室的宗正司马综,到何府“纳亲”、“问名”,也就是今天的“订婚”。为了庄重,大引经传及诸代故事,以定其礼。同时,大加批评《公羊传》中的“婚礼”理论,认为它不称主人之义。当时,伯父:宰相何充、后父何准,相继已去世;则由近亲的长者:“何皇后”的堂伯父何琦,主持答礼。
  当行“纳采”礼时,皇帝的版文诗书中曰:“皇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庙社稷。谋于公卿,咸以宜率其旧典,今传使持节太常(王)彪之、宗正(司马)综,以礼纳采”。何琦则代表主家答曰:“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纳。臣从祖弟、故散骑侍郎(何)准之遗女,未闲教训,衣履若如人,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承诏。”
  当行“问名”礼毕,何琦又曰:“皇帝嘉命,使者某到,重宣中诏,问臣名族。臣族女(法倪),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之遗玄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叡之孙,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孔胄之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孔)夷之外孙女,年十七,钦承旧章,肃奉典制”。然后纳吉。
  《易》之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交错”。可见社会礼仪的本原在于夫妇之礼,所以说婚姻是一件大事。正是如此,[晋]穆帝纳何法倪为后时,派礼官,宗正去“纳彩、问名”,主人家答理也十分认真,上朔数代,表明身世,十分隆重。何皇后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崩,年六十六,在位凡四十八年。
观今稽古,阅经读史,有感而撰联,曰:赞我族,源远流长,肇起盘古开天,经数百万年传至轩辕黄帝,生二十五子,由嫡长玄嚣嗣姬姓,经五帝,历夏后、商周至秦汉改韩为何,又几千年传百代,裔胄长继,邦国内外世泽无限;颂吾宗,根深叶茂,自从何修受姓,传二千余载氏布中华大地,裔千百万人,始庐江避难改何氏,历两汉、经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基江左,仅数百载成三望,德誉远播,环宇之中家声永扬。

  注释:
  (1)庐江长史何嘉,为比干孙:因他是[西汉]“廷尉正”何比干之子:蜀郡太守“何寿(后为大司农)”之“兄子”。据《汉书》何武传;何嘉开基安徽潜山,“居灊县南乡福贵里”:事据出土的[唐]代《碑》记:《庐江郡开国公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铭”》文。可见“国图藏”《全唐文补遗》;
  (2)何比干(前147~前73 后):字少卿,为汝阴人;武帝时为廷尉正,宣帝时为丹阳都尉。据《后汉书》何敞传及《传》引《何氏家传》;他为何寿父;又同据《传》引《东观汉记》。该《记》今“国图”有存,仍可考;
  (3)何桢之祖为何休、父昌:时间上合理,但《史》册无考。“何桢由任城迁潜山”事,[民国]《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源流”篇有载;
  (4)何休(132~188)及其父何豹:可见《后汉书》何休本传及《后汉书辞典》;
  (5)吾彦:[西汉]官吏。字士则,吴郡吴(今苏州人),出身寒微,有文武才。仕[吴]为大司马陆抗将校,后为太守。入[晋]为太守、内史、刺史、终大长秋;
  (6)长沙孝廉尹虞:后为始兴太守。余无考;
  (7)陆机(261~303):东[吴]、西[晋]时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东[吴]大将陆逊(183~245)之孙,陆抗 (226~274)之子。与弟陆云,号称“江左二陆”,[西晋]“八王乱”时,兄弟皆被枉杀;
  (8)《文士传》:书名。[晋]张隐(一作张骞)撰。《隋书》“经籍志”作五十卷。记[三国]文人事迹。已佚;
  (9)《九家旧晋书集》:“国图”有藏;
  (10)胡昭(162~250):[三国]隐士,书法家。字孔明,颖川(今河南禹州)人,书法与钟由齐名。后为[晋]书学博士;
  (11)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三国][魏]官吏,重臣司马懿次子。姓司马氏,名昭,字子上,河南温县人。为[晋]武帝司马炎之父。[魏]末执政,封“晋王”。当时为“大将军”专国。卒,追尊为“文帝”;
  (12)[晋]武帝司马炎(236~290):[西晋]开国皇帝。字安世,司马昭之子,何曾与司马懿在[魏]时为同时。他初为[晋]王司马炎王国太傅,后为宰相。曾子何邵,与司马炎同年,自小为同学。司马炎于265~290 在位。于280 年灭[吴],而[三国]统一。庙号[晋]世祖,司马懿被追封“宣王”,父司马昭为“文帝”;
  (13)[魏]明帝曹叡(205~239):[三国][魏]皇帝。226~239 年在位。字符仲,沛国谯人(今安徽毫县)。[汉]相曹操(155~220)之孙,[魏]文帝曹丕(187~226)之子;
  (14)[晋]人王沈(?~226):[魏][晋]官吏。字处道,晋阳(太原)人。出身官宦,善属文。官至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
  (15)[唐]欧阳询(557~641):[南朝][陈]至[唐]时人。字信本,今湖南湘潭人。博学多才,[陈]尚书令江总养子。[隋][唐]博士、终官给事中。以善书名;
  (16)单于刘猛(?~272):[西晋]初,匈奴右贤王。泰始八年,[晋]护军何桢用反间计,被其部将李恪所杀;
  (17)鲜卑酋长慕容廆(269~333):两[晋]间辽东鲜卑部落首领。姓“拓跋”(后世音讹为:“突发”,再变为“吐蕃”),以“慕容”部为“氏”,名廆,字奕若瑰,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慕容涉归次子。幼而魁岸、美姿貌,雄杰有大略。后父死嗣位;降[晋],封“辽东公”。在位四十九年而卒。[东晋]《策》赠其为大将军,开府,谥曰:“襄”。其庶兄:弈若环,离辽东,经匈奴进入甘肃河西。“五胡十六国”时,其裔:建立[南凉国],开国主为“秃发乌孤”。国亡后,其子“秃发傉檀”,翻积石山、渡黄河,灭羌部,进入今天的青海、西藏。到[唐]代,建立[吐蕃]政权,即今天的“西藏”,定都逻些(今拉萨)。[宋]代以后,政权瓦解,部落分散。而“慕容弈若环”,即为今藏、土家、门巴、洛巴、氐羌、纳西、彝族等的始祖;分布在今天云、贵、川、藏及青、甘的部分地区;
  (18)汝南王司马亮(?~291):[晋]宗室。字子温,司马懿第四子。官至太尉。“八王之乱”初,被楚王司马玮矫《诏》杀死。后追复王爵,葬之于礼,谥曰“文成”;
  (19)齐王司马冏(?~302):[晋]宗室。字景治,[晋]武帝司马炎之侄,为其二弟司马攸之子。官镇东大将军,惠帝时以大司马辅政。当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他时,长沙王司马乂内应,被执而杀之。[晋]怀帝“永嘉”年中,为其平反,还赠大司马,加侍中,谥曰“武闵王”,然其部署:“皆被夷三族”!
  (20)王浑(223~297):[西晋]大臣,将领。字玄冲,今山西太原人。初,以豫州刺史,安东将军,镇寿春(今寿阳)。咸宁八年(280),以灭[吴]功,升征东大将军,进爵京陵公。终官侍中、尚书。卒谥“元”;
  (21)杜预(222~284):[西晋]大臣。军事谋略家,字符凯。京兆杜陵人。为[唐]诗人杜甫先人。咸宁间为河南尹。四年(278)军事家羊祜卒,代为镇南大将军,屯西襄阳,为灭[吴]计。有“杜武库”之称。为官地方,兴水利,多善举,号曰“杜父”;治《春秋》为学者。灭[吴]时,他与龙骧将军王浚,分道出。及返京时,病卒道中;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
  (22)王浚(206~285):[西晋]大臣,将领。字士治,弘农湖(今河南灵宝)人。咸宁中,为益州刺史,封关内侯。[晋]将伐[吴]。他秘密在蜀造战船,复为龙骧将军。咸宁四年(278),伐[吴],他顺流直下,破巴陵、夏口,直指[吴]都建康,受“孙皓之降”。以功封镇东大将军。以功高位重,放奢避势。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加特进、终后将军。卒谥“武”;
  (23)周浚(220~288):[魏]官吏,[晋]大臣。河南安成人。咸宁中,为扬州刺史。封射阳侯。配合王浑战牛渚,破[吴]中军,后以破[吴]功,进封成武侯,迁侍中。后代王浑为安东将军,都尉扬州诸军事,卒;
  (24)穆章何皇后(339~404):为[东晋]穆帝司马聃皇后。姬姓何氏,名法倪。祖籍庐江灊县南乡福贵里。“永嘉”祖上过江后,初居苏州城内,后生于今昆山城南乌夜村。高祖何桢,[魏]廷尉、[晋]光禄大夫,封雩娄侯;曾祖何恽,豫州刺史;祖何叡,安丰太守;父何准,不应辟,为处士;伯父何充,为成帝宰相。以上父祖辈,皆封侯。她有三兄:放、惔、澄;一姊为王弘之母。升平元年(357),年十七,依《礼》被册为皇后。时伯父充,父准,皆已谢世。她年长穆帝(343~361)四岁,无子。哀帝即位称为“穆皇后”,居永安宫。安帝元兴中,桓玄篡位(403),移她出宫,被降为“零陵县君”,与安帝西行。及刘裕等起兵反“玄”,殷仲文奉他还京都建康。当年卒。谥曰“章”。其父故宅在苏州城内事,《(光绪)苏州府志》有详载;其生于苏州昆山城南乌夜村事,[明]《昆山县志》“古迹卷”有明载。[元]代才子、苏州人高启(字季迪,[明]洪武初为户部侍郎)有《乌夜村诗》歌其事。其句有云:“荒村乌夜栖,忽绕月明啼;生得东家女,身为万乘妻。……”; 上列方《志》,“国图”皆有藏;
  (25)参考书目:《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及相关《史》书《典》籍等。

2002 年11 月10 日于北京国家建设部
2013 年2 月11 日核改并加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讲出的何桢十代48人见于史书,明显是借用
下一篇:何尊出土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