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源流 > 正文
何尊出土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4-18 20:27:19      发布人:何刘鑫      作者:北京何氏宗亲会 何洽      评论: 0     浏览次数:

何尊是西周朝早期的青铜礼器,一九六三年出土于陜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陈姓家人的院子里,距今正好五十年。何尊的出土,为我们对何氏源

    何尊是西周朝早期的青铜礼器,一九六三年出土于陜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陈姓家人的院子里,距今正好五十年。何尊的出土,为我们对何氏源流文化现象的追寻、探索、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何尊的出土不但引起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我们何氏宗亲的高度重视。一是因为它被世人称为何尊,二是因为铭文上记录了“何字”及当时建都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呢?这要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说起.......。
  一、 商周时期青铜器有关“何字”的记载
  大家知道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何字,我们简单地从商周朝的青铜瓷器说起:商朝晚期西周早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形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成章,代表了那个时期青铜器制作最高成就。最近我阅读了罗掁玉先生(1866-1940)字叔言,浙江上虞人,著<<三代吉金文存>>。其子罗福颐先生(1905-1981)字子期,古文字学家,著<<三代吉金文存釋文>>。两书对照起来看,找到名称与“何”相关的商晚期青铜器铭文,比比皆是。像“荷戈父癸觯(zhi`)”、“亚荷贝形壶”、“荷贝形父丁盉”、“荷贝形父乙彝”,<古>何又同荷(he`),其中:“荷戈父癸觯”和“亚荷贝形壶”分别被人称作“何觯”、“何壶”。因此有人说何觯、何壶是商晚期何氏貴族享用的酒器,这点是值得置疑的,因为沒有铭文可以佐证何姓那时已经出现了,只是荷字出现在青铜器上罢了。那么何尊与之有何不同?
  二、 何谓何尊
  国宝重器,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制,是西周朝早期第一件纪年铭的青铜器,该尊内胆底部刻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主要记录周成王建洛阳城的事件,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二字中最早的记载。同时铭文中记载了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内室对宗族(贵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赞赏何的父亲公氏追随辅政周王有功,赏赐宗族小子何三十朋(当时货币计量单位),何以此制尊,以示纪念。国家文物部门按行规将其命名为何尊。从此一个称做何的人完成了三千多年的“潜伏”走上历史的舞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 何姓与何尊之关系
  何制尊时,何姓未见出现。当时的姓只有姬、姜、姒、妘、姚等,全是女字偏旁部首,可能代表着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存。而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乃姬姓,人们常说姬、周、韩、何是同根同源,这样难怪有人说何尊铭文中那宗族小子应叫姬何是有道理的。<<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以氏别贵賤,贵者有氏,賤者有名无氏”。铭文中称作何的人是西周朝贵族是毫无疑问的!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考证、诠释了何尊铭文,写出了多篇论文和科研报告,其中专家们对何的父亲公氏颇有研究,只是由于“公”字前尚缺一字,此公到底是誰?专家们尚有不同看法。唯独未见史、考专家们对氏何之人研究的迹向,这很可能是因为何姓当时根本不存在,只是氏是何的人制了尊。由此肯定何尊只是记录了氏是何的人,而不是何姓。我个人认为:此何乃姬姓,何氏,应称姬何。否则他不是贵族!
  四、 何尊出土区域说
  何尊出土于陜西宝鸡陈仓区贾村。但当时的出土只是单体,后来的考古证明此地既不是墓葬,也不是窖藏,而是第二现场。专家们认为何尊的出土地应是离此地不远的宝鸡斗鸡台。斗鸡台民国时军阀党玉琨盗掘文物案发地,由于当时场面混乱使何尊流落到贾村。
  何尊出土地宝鸡地处黄河流域,其周边的岐山、扶风、周至都是周人生活区域,其中岐山的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但这里至今未发到现何姓存在的遗迹,目前可以认为何姓出世与何尊出地无任何关系。
  前些时在宝鸡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西周姜姓贵族大墓。我们可以突发奇想: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若能够发现“上三代”我们何氏先人的大墓,到那时可能我们讨论的问题便有了答案。我们期待着!
  五、 何尊出土与何氏源流说
  源流 - 是水的本源和支流,指事物的起源。地理学上用唯长、唯远、水量充沛等来确定源头。对我们姓氏研究来说源流应是始祖、发祥地、郡望。何侯是出现最早的传说,距今已经四千多年了,从何尊断代上看,何尊出土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宝鸡,宝鸡处在渭河流域,渭河是黄河上第一最大的支流。这就给我们何氏源流研究提供了更大思维空间: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产生中华文明,是我国姓氏文化最集中的发祥地。我们何氏是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姓氏,她的发生、发展应该离不开中原,更离不开黄河流域!王大有先生(图腾文化、美术家、文化人类学者)<<寻根万年中华>>一书认为“何氏发祥地是今河南省灵宝县冯佐(黄帝时名冯佐),郡望是庐江,始祖何瑊”。灵宝县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分别与陜西省洛南县、潼关县、山西省的芮城县、平陆县,河南省的陜县、洛宁县、卢氏县接壤。由此可见灵宝县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华大文化中姓氏文化这个生物圈内的。至于说到郡望出自庐江郡,这点宗亲们大多是认同的。对于始祖的研讨宗亲们投入的热情是很大的,形成了多位并存:何庶、何允、何瑊、何厥等,宗亲们广搜博辑、引经据典,从国史、方志、家谱中找根据,寻支持来坚持已说。
  从目前各方面的认知程度上看,在没有考古新发现的情况下,研讨仍要继续下去。
  六、 关于“改何说”
  “改何说”,特别是“韩改何”有多种版本的传说。对于传说,有史学家认为口口相传也是历史 。因此“韩改何”很可能是存在的,并且有着非常庞大优秀的群体。大家知道“战国七雄 ”中的韩国在公元前375 年灭郑遂将都迁今河南新郑,据2006 - 2009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新郑市城关乡胡庄发现战国古墓,该所专家为认应是韩国倒数第二皇帝桓惠王(前272 年-前239 年在位)之墓,公元前230被秦所灭,韩王安被虏,其后人遁迹江淮....遂改何。对于改何之地我是有想法的,我想以我们何氏先人的智慧,要是真改何的话,在中原境内就可以改,常言道:“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没有必要冒着巨大风险跑到江淮去改姓!再者简单的分析,我们何姓改自韩姓,可现如今从人口数量排位上何姓居17-18 位,而韩姓排在25-26位。韩姓作为母姓人口却少于由韩姓改成何姓的人口数量。请注意这里是改姓,不是衍生!韩姓衍支出的姓:公、平、横、俠、蔺等人口却很少,这是符合人类繁衍走向的。由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韩改何之前,何姓有可能存在!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韩改何”成就了一支何姓!丰富了何氏源流“多地说”!
  “改何说”应该还是个特别的问题。明朝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缑城人。在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要找人拟即位诏书,孝孺不从,故被朱棣诛十族,杀了873 人,十族之外全部流放。为生存保命,被迫改姓。但在王春南、赵映林所著<<宋濂 方孝孺评传>>中却有一说:“孝孺幼子方中宪才虚7 岁,被忠义之士冒着杀头危险于捕前藏匿他处。书中又谈到据崇祯十四年(1641)夏卢演的记述,建文四年初春,刑部尚书魏泽因过被贬为宁海县尉,方孝孺被逮系,魏将孝孺幼子方中宪藏匿起来,改名德宗。后经义士余学夔带德宗赴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投奔孝孺早先的门生俞允,改俞姓,因党禁未除,再改余姓。明仁宗继位对建文遗臣的追究放松,并称“方孝孺辈皆忠臣”。但是真正为建文遗臣平反,则经过了150 年,直到明神宗时才公开“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朝廷为方孝孺这批人平反,余德宗的后裔,复姓方氏,并由王世贞作<<复姓记>>。
  由此,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引起一场官司。直到天启年间(1621-1627),才认定确为方孝孺幼子方中宪后裔,归宗宁海缑城。
  这场官司打了几近20 年。方孝孺幼子后人从改姓到复姓历200 多年,方改余是有史料佐证的。其它像方改才、方改六(lu`)等等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倘若在何氏文化中有一部类似<<复姓记>>的专著,就可以减少爭议,化解矛盾!
  少数民族中原有何姓与改成何姓的宗亲的存在,增加何姓人口,丰富了何氏文化,形成了多来源的何氏人口。何氏人口中少数民族有蒙、滿、回、壮、朝鮮等几十个民族,何姓是滿族最早使用的汉姓。
  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阿里侃曰:“何”。滿族老姓包括赫舍里氏、赫舒理氏等二十几个满姓何。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何其睿、生员何士瑛所著<<八旗滿洲氏族通谱>>中滿姓何的也有几十个,特别是清帝逊位后滿人中改何姓的人聚增。此外蒙、壮两族中的何姓人口子不少。
  七、说“三代”谈何容易?
  我所说的三代不是史学家们说的夏、商、周三代,而是黄帝、商、西周时代。我们来看历史上外姓人是如何评说何姓肇始的:有人认为黄帝时代就有何姓了。宋代<<姓氏大全>>云:“帝尧时代早有何氏先人,名何侯,因帝尧赐予仙药而成太极仙侯”。清代张澍著的<<姓氏寻源>>中说:“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有”。宋人罗泌撰
  <<路史•国名纪>>也载:“何,妫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嶷,今道三宁远广济乡有何亭墟。然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见”。
  可见早在黄帝时代何侯是存在的!何姓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被人过早的演绎了成了仙人,飘逸而去。成了千古奇说!它的消失也成了“世代奇冤”!当然也成就了我们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再说商代,<<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何姓“源出铭于商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朝异姓亲族氏号,见<<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瀚)商朝时已有何姓,以氏族为姓”。看了原著,朱先生并没有直白“商朝时已有何姓.....”。只是说“类似的可以认为是氏名同时又是贞人名号 ,还有永、箙、行炎、何(亦何组贞人)。贞人在当时是一种圣职,能充任贞人者在当时的王朝甚有地位,但尚能确指其究属王同姓还是异姓亲族。这里虽未直  接肯定何姓商时就存在,但已给出确实可能存在的信息!
  再回说西周何尊,仅靠铭文上提到的称作何的宗族小子就来认定何姓的出现是过于简单了。“孤证不为定”!况且民间有人置疑铭文中的“何”字应为“史”字,虽未看到史学家们关于铭文中何字的专门评说,仅凭出现的被称作何的人来认定与何姓的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何尊的命名对我们研究何氏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战国时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终于出现何姓,但只是“韩改何”。目前的史料无法证明先秦以前已有确切的、独立何姓出现。
  从我们的前人留下的正史、别史、杂史中及我所谈到的“三代”中都没有找到先秦前就有何姓出现的直接证据。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据现有大量信息的集成,我们何氏的源流(发祥地、始祖、姓氏起源等)最大可能的诞生地在中原。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在重复。
  八、关于对何氏宗亲文化研究的想法
  何氏源流的研究是我们何氏宗亲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何氏源流研究内容是由多族说、多源说、多地说、改何说等构成。何氏源流的研究是何氏文化的根、是主流,但不是全部。我想源流的研究要继续下去,何氏文化其它方面的研究也要展开。近日看到诸暨何山兄长寄来的<<暨阳何氏研究>>报中<<状元何涣>>一文阅后让人动容,作者施志俊先生做为外姓人,历时八年,查阅浩繁的典籍、宗谱,多次自费去北京、上海、江西访问何氏后人,取得了大量详实的史料,佐证了宋宣和三年(1121 年)辛丑科状元何涣为浙江永康市乃至金华府第一个状元。其治学精神,让我们何氏宗亲敬佩万分。这几年我在查阅北京周边河北省几个县的县志时,有意思的是,发现了各县都有对西晋张华的介绍及何邵的<<赠张华诗>>,同时还发现许多“张华村”。这种“张何现象”是我们研究两人关系很好的命题。我想我们理应通过更多何氏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使何氏文化的内涵丰富起来。
  关于何氏源流的研究、探讨之风,在南方各省何氏宗亲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北方(以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为界)的多数何氏宗亲中你要与之谈到“韩改何”他会表示闻所未闻。例:从河北全境来看何氏的源流目前其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多为元时从山西太原,明初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其中有少部分随清“闯关东”的热潮去了东三省。我们在京宗亲中有属此类情况的。那么秦岭、淮河以北的何氏与之南的何氏源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韩改何”是否有内在关系?是值得追根朔源的。
  世界上众说纷纭的人类“非洲起源说”,即现代中国人都是来自非洲人类的后代。经过我国考古界坚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说”,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与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同时期(8-10 万年前)的中国“许昌人”。从此添补我国了人类进化的空白。通过这一事例我再次认为:通过我们全体宗亲的努力,借助考古、史学家的专业力量,是能够破解、找到我们广大何氏宗亲们基本认可的客观、真实、可信及较完整的何氏“源流说”。

2013 年5 月30 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庐江堂何”发祥祖[魏]廷尉 [晋]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传
下一篇:东晋南朝潜县的何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