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世系 > 正文
九井何氏之“何偕”支系新版总谱世系考
发布时间:2025-10-29 10:09:59      发布人:      作者:何光训      评论: 0     浏览次数:

世系可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三高堂谱》、瑞昌《九井堂谱》,不同之处为最新综合各类资料,通过反复研究,经文史考证而修正,不一定绝对正确,还需继续研究。

                        九井何氏之“何偕”支系新版总谱世系考
                                   何允-彦字辈
     《安徽潜山县谱首姓记通鉴》云:韩王安有二子:长曰成、次曰允,秦灭六国后,张良乘范增劝项梁立楚后时,乃劝梁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可参见《史记·留侯世家》)。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灭成,允公虑祸及,隐匿民间,乃改姓为何。后世居庐江,故以为郡省邑志载。周皖国,汉后屡改庐江郡,宋乃改安庆府,至后,改潜改怀,元析怀为潜。我何氏先人发祥於皖,遂成郡望。【按:以下世系可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三高堂谱》、瑞昌《九井堂谱》,不同之处为最新综合各类资料,通过反复研究,经文史考证而修正,不一定绝对正确,还需继续研究。只供修谱者参考,不作定论。
 
一、以《史记·韩世家》内容考
……
九十六世
桓惠王<≡> 釐王之子
         韩桓惠王(约前298―前239年),名韩然。在位时,韩非(然堂兄)屡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
九十七世
韩安王<≡>桓惠王之子
  韩废王(约前275―前226年),即韩安王,公元前239年即位,在位9年。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形势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后安王被囚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安生二子:长曰成,次曰允。
九十八世
韩成<≡>韩安长子
        韩成(约前252—前206年),姬姓韩氏,战国韩国宗室公子,韩王安长子,封号横阳君,秦末被立为韩王,史称韩王成。秦末项梁采纳张良建议,于薛县拥立其为韩王,旨在联合抗秦。韩成与张良率军西进颍川,因秦军反复争夺仅能流动作战。项梁战死后投奔楚怀王,后得刘邦相助收复十余城邑,留守阳翟。项羽分封诸侯时保留其韩王之位,定都阳翟,但划出河南地封申阳为河南王。因未随项羽入关且无军功,韩成被挟至彭城废为穰侯,最终遭杀害。
一、立为韩王
        秦朝末年,各路反秦势力并起,战国时期列国旧地纷纷复辟称王,当时齐国有王田儋、魏国有王魏咎、赵国有王赵歇、燕国有王韩广。因楚王陈胜身死,楚上柱国项梁随即在薛县召开大会,荟集多方英豪共商大事。
        秦二世二年六月(公元前208年6月30日至7月28日期间),张良随同刘邦到了薛县,会见项梁。项梁等人共同拥立熊心登位为楚怀王,重建楚国社稷。
        此时六国之中仅剩韩国还没有立王,张良于是劝谏项梁说:“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裔,而韩国的诸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良有才能,可以立为王,增加同盟国来助力。”项梁于是让张良寻找到韩成,把他立为韩王,想让韩成去安抚平定韩国旧地。
二、逡巡颍川
        项梁让张良担任韩国司徒的职务,与韩成带兵一千多人西进攻打韩国故地。秦国当初在消灭韩国之后,就将韩国原先的领地设置为颍川郡。
        韩成与张良在西进复国期间,每次一占得几座城邑,就又会被秦军重新夺走,因此只能带着军队游走在颍川郡一带流动作战。
三、 受助定韩
        秦二世二年九月(公元前208年9月27日至10月25日期间),项梁战死,韩成投奔楚怀王。楚怀王熊心主掌大权,任命刘邦为征讨秦国的西路主将。
        秦二世三年三月(公元前207年4月21日至5月20日期间),刘邦军在西征途中相继击破赵贲、杨熊等秦将之后,从雒阳往南出轘辕山,张良带着兵马前来投奔刘邦,刘邦攻下韩国旧地十几座城邑,击败杨熊的守军。
        刘邦攻取韩地阳城期间,让张良凭借韩国司徒的身份去招降韩国旧地,得到韩国王室后裔韩信(后来的韩王信,非“三杰”之韩信)的加入,并让他担任韩王成的将领。刘邦略定韩国一带,让韩王成留守韩国旧都阳翟,带着张良继续进军,韩信(韩王信)也率领他的军队跟随刘邦。
四、项羽分封
        秦二世三年七月(公元前207年8月17日至9月15日期间),赵国相张耳的宠臣申阳率军攻下河南地区(今洛阳一带),并归降了项羽的楚军。
        汉元年正月(公元前206年2月11日至3月11日期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依旧将韩成封为韩王,继续定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由于申阳有攻下河南一带并归从楚军入关的功劳,项羽就把原隶属于韩国的河南地区拆分为河南国,封申阳为河南王,定都洛阳。
五、身死彭城
        汉元年四月(公元前206年5月10日至6月8日期间),各路诸侯在戏下罢兵,各自归国就任。
        张良返回韩国,项羽此时却认为韩成个人没有军功,也没有跟从楚军入关,还让张良去追随汉王刘邦,所以不让韩成回去就国,项羽带着韩成一起去往东边的西楚首都彭城。
        张良劝谏项羽说:“汉王烧毁栈道,已没有返回关东的心思了。”又用齐王田荣造反的消息,上书报告项羽。项羽因此没有再去忧心西边的汉国,而是发兵往北攻打齐国。
        汉元年七月(公元前206年8月7日至9月4日期间),项羽不肯放回韩王成,把他废为列侯,号为“穰侯”,最终在彭城将韩成杀害。张良于是逃跑,抄小路逃走归顺汉王刘邦。
        韩成从被推举为王到被杀身亡,总计称王二十七个月。
【参见史料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楚之际月表》、《留侯世家》、《韩信卢绾列传》)[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异姓诸侯王表》、《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张陈王周传》)】
韩允<≡>韩安次子
       韩允,汉高帝(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避乱民间,改韩氏为何氏,更名何允。妣张氏,生二子:隆、冉。隆从父隐匿民间,生一子骘,骘每叹家贫,有奋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
 
二、改何姓后内容考
 
第一世  何氏始祖
允 公<≡>韩王安之次子
        何允,张氏生二子:隆、冉(早殁)。何允,字子信,约生于秦庄襄王嬴异人(楚)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前后(战国时期),初封陈留侯,世居颍川。韩王安九年辛未(公元前230),韩为秦所灭,后安王被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子韩成、韩允等就被作为人质指定在扶风的湋河旁边居住。秦王政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发动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秦国出兵镇压,“起义”失败。为防止韩国复活,秦国遂将韩王安处死。成、允未被株连,后被旧臣张良寻获。秦末,张良乘范增劝项梁立楚后时,乃劝梁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可参见《史记·留侯世家》),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灭成,允公虑祸及,隐匿民间,入古舒县,流落江胡郡(今长江中游的鄱阳湖至巢湖区域)。江淮(胡)间有“韩姓何氏”的姓源基础,且韩何音近,悟音近韩,并与韩居湋河(韩俱为何)谐音相应,后辗转回归质地,遂改韩姓为何姓。允成为何氏始祖,妣张氏。公妣俱葬陕西右扶风郡治“槐里城”(今陕西兴平市阜寨镇南佐村)之北五里,大道之南,石桥之右,甲山庚向。
  【引按:浙江富春《何氏族谱》收载的唐代何国华(名茂,生于梁太平二年丁丑岁,公元557年,卒于公元644年)亲笔记载谱序:何氏世祖允公家族,墓葬在扶风本郡西北五里,大道之南,石桥之右,墓田方圆十八里,有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并华表碑文于今尚在,永为誌记之。守墓人方氏、徐氏。并抄录了神道碑及碑志内容,此记载可侧面证明韩何允公等远祖墓群在扶槐里北五里的存在。】
  【按: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尚书侍郎、先安吉县令何文纵,侍中何劭将编成的《何氏家传》奉《敕》投进了朝廷秘阁。司空司隶校尉崔琳收阅后,分别于太康六、七、八年三次上奏晋武帝。并奉《敕》藩续《何氏家传》,特为《何氏家传》作《序》。其第三次奏曰:“臣谨奉《敕》《旨》俾臣权修《谱》事。臣观在廷群臣所进先世名贤事迹,独《何氏家传》特殊:其先本姬姓,唐叔虞之嫡胤,周武王之裔绪,实王族之贵胄。至九世孙“万”以子爵封韩原,因以韩为姓。卒谥曰“武”,是为韩武子。下至景侯虔,受王命为诸侯。十一世孙韩安王,为秦所灭。嫡子“允”变姓逃难;……以“何”为姓,自后何氏,更历汉魏以来,名公巨卿,代不乏人。……得使高风播万古,美誉于千秋。派胃增辉,源流可考!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序以闻,下情无往激切,屏营之至。”太康八年丁未七月,司空司隶校尉崔琳谨序。从上述录之《序》文可见,西晋太康八年(287),朝庭已官修定《何氏家传》,确定韩王安嫡子“允”,变姓逃难,以“何”为姓,是韩易何之受姓始祖。且盖定何氏为四海大姓,并著之于“令”,正副两本,藏于秘阁。
        隋大业十三年(617),炀帝下诏修定族谱。四海八十五郡合198姓,其中号称“国之柱,国之粱”二十五大姓之一的“庐江何”名列“国之粱”第二大姓。
        唐贞观六年(632),太宗李世民《敕》《旨》以郡地修《氏族志》,武周通天元年(696)《敕》修《姓氏录》,都延用西晋朝官定之《何氏宗谱》,允公都尊为何氏始祖。有朝奉大夫行秘书正事汪行忠为《何氏宗谱》进撰《序》为证。《序》曰:“何氏原本姬姓。……至九世孙万以子爵封韩原,遂以韩为姓。下至景侯虔,受命为韩侯。又十一世为强秦所灭,除其国而置颖川郡。有安王之子“允”乃易姓遁身以避秦难,因改其姓为何氏焉。自时而后,……羁宦东西九州,固磐石之宗;四海衍同源之派,若非纂辑焉。臣行忠等昨准。”贞观六年。
        武周通天元年,汪行忠又进奏曰:“《敕》《旨》俾臣品量何氏大姓,臣等奉《敕》专一翻绎校勘证诸经史,无所差讹。臣等撰集,既定缮写进呈,乞行颁降。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叙以文,下情无往激切,屏营之至。”汪行忠两次奏文均得朝廷认可。
         西晋,隋唐官修族谱已成定规,历经黄金时代和总结时代。尤其在西晋修谱,重血缘,正姓氏,别婚姻,明贵贱。何文纵、何劭两远祖所奉《敕》编修并投进秘阁之《何氏家传》,朝廷不可能不校不考便轻易定论。可见,韩允易何是受姓始祖说,源自西晋,历经东晋、南北朝“宋、陈、齐、梁”、隋、唐,翻绎校勘无所差讹。】
  【再备注按说明:关于何文纵、何劭两远祖所奉《敕》编修的《何氏家传》,因受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制度”影响,世系有虚造之嫌,到底内容绝对正确否,谁也说不清楚。按本谱后文表述载记,因何劭乃“陈郡何氏”支系人物,何文纵乃“淳安何氏”支系人物,原始的《何氏家传》内容是否有世系杂糅和窜混之嫌,存疑待考。如果原始的《何氏家传》内容有误,则引用它里面内容的所有载记表述,也是误的,不可全信。】
第二世
隆 公<≡>允公之子
  何隆,田氏生一子:骘。何隆,字子孟,约生于秦始皇嬴政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前后。秦灭韩后,随父隐迹民间。妣田氏。公妣俱葬父允公墓侧。
第三世
骘 公<≡>隆公之子
  何骘,李氏生子一:信。何骘,字雍阳,约生于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戊子(公元前213年)前后。曾叹庭门衰落,自幼奋然自立,有意功名,不幸早殁(18岁)。妣李氏。夫妇俱葬扶风。
第四世
信 公<≡>骘公之子
      何信,王氏生三子:修、昙、儒。何信,字亚仲,约生于汉高帝(祖)刘邦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前后。汉文帝后元四年辛巳(公元前160年)举孝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因平“七国之乱”有功,封县尹(男爵)。汉景帝中元二年甲午(公元前147年)十一月信公上书,帝嘉之。复上言所以得姓之由,帝嗟叹良久,封车骑都蔚。汉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3年)封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太守。王氏(王陵之族女),封郡夫人。
第五世
修 公(庶公)<≡>信公长子
        何修,张(赵)氏生三子:成、宗、国。何修,又名何庶,庐江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居雍州扶风茂陵邑安都乡开阳里,妣张氏(亦作赵氏)。公生而俊,状貌魁梧。生于汉文帝刘恒前元十年辛未(公元前170年),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时,擢为博士员外郎。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拜江都王相,卒赠安都侯。
【按:关于何修的生年,浙江苍南、淳安、金华,广东梅州、兴宁,江苏常州(晋陵)等地族谱,多取生于公元前203年,但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目前并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或证据表明有名为何修的人生活在公元前203年后。族谱载记,按符合逻辑的世系前后繁衍的规律来推导,生于公元前203年也是矛盾的,因此本谱重订,不确处希来者再考再定。】
昙 公<≡>信公次子
        何昙,宦迁失记。
儒 公<≡>信公三子
  何儒,又名宗儒,旧谱载:名守儒,妣和氏,生子二:先宗、先祖,均失纪。公殁葬何家嘴,妣葬左边山南向,均在陕西扶风。
第六世
成 公<≡>修公长子
  何成,左、张氏生三子:果、明、富。何成,名先,字伯爰。汉景帝刘启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生。身材俊异,状貌魁梧。年少就有功名之志,勤诗礼,备文武才略,治尚书。西汉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4年),举贤良,擢升博士员外郎。西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公元前123年)拜江都王相;汉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拜治粟都尉。因食邑雍州,遂迁扶风郡之茂陵邑安都乡开阳里。殁后赠安都侯,谥曰成。原妣左氏无子,继妣张氏生子三:果、明、富。公妣俱葬扶风郡北五里,祖墓侧。  
宗 公<≡>修公次子
  何宗,亦名休,字允兴,西汉武帝时为太尉,生一子:贤。其余失记。
国 公<≡>修公三子
  何国,西汉武帝时为丞相长史,生一子:宪。  
第七世
果 公<≡>成公长子
        何果,萧、张氏生三子:比干、金干、承干。何果,字长孟,约生于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前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策授博士。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96年)拜左中郎将,封车骑将军,建节出使巴蜀。汉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拜御史。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拜大中大夫,封平阳侯。卒于官。原妣萧氏。继妣张氏生子:比干、金干、承干。公妣俱葬扶风郡北五里,祖墓侧。
明 公<≡>成公次子
  何明,失记。
富 公<≡>成公三子
  何富,失纪。
贤 公<≡>宗公之子
       何贤,字伯良,西汉武帝太始时(前96年—前93年)为谒者仆射,生一子:晃。
宪 公<≡>国公之子
       何宪,武帝时人,生一子:图。其余失记。
第八 世
比干公<≡>果公长子
         何比干,张、黄氏生九子:玉、金、欣、寿、逸、尚、元、诏、统。比干,名胄,字少卿,汝阴人(今安徽阜阳)。汉武帝刘彻元封六年丙子(公元前105年)生,袭祖爵安都侯。与司马迁同学于孔安国(前156年-前74年),曾为汝阴狱吏,廷尉正,通法律,务仁恕,办案公道,济活者数以千计,狱无冤囚,深受民众拥戴,淮汝人称“何公”。元凤元年辛丑(前80年)宦迁扶风郡平陵县,西汉宣帝时,升丹阳都尉,本始元年(前73年),自汝阴(今安徽阜阳)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定居,世代为名族。原妣张氏,继妣黄氏,共生九子:玉、金、欣、寿、逸、尚、元、诏、统。公妣俱葬祖父何成墓侧大道南,石桥右。
【引:1、汝南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征和初,去官在家。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比干异之,延入座。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佩印绶者,当随简。”长九寸,凡百九十板。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随此算。”妪东行,忽不见。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后三岁,复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妪如东行,及终,遗令东首。自比干已下,与张氏俱授灵瑞。累世为名族。三辅旧语曰:“何氏策,张氏钧也。”(出《三辅决录》)
    2、《太平御览》记载:何比干,字少卿,经明行修。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活数千人,淮汝号曰“何公”。……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本始元年自汝阴徙平陵,代为名族。
    3、《太平广记》记载: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后三岁,复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妪如东行。及终,遗令东首。自比干以下,与张氏俱授灵瑞。累世为名族。三辅旧语曰“何氏策,张氏钧也”。
    4、《后汉书·何敞传》记载: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六世祖比干,学《尚书》于晁错,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后迁丹阳都尉,因徙居平陵。……敞性公正,自以趋舍不合时务,每召请,常称疾不应。后拜尚书,数切谏,言窦宪等罪。迁河南太守,以宽和为政,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5、《后汉书·何敞传》[注]何氏家传云:比干为汝阴狱吏,平活数千人。后为丹阳都尉,狱无冤囚。征和三年,三月辛亥,天大阴雨,比干在家中,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可八十余,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沾渍。雨止,乃谓比干曰,公有阴德,天锡君策,以广公之子孙。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如此算。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代为名族。
    6、道光《阜阳县志》记载:何比干,字少卿,汝阴人。少学《尚书》于晁错,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后迁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淮汝间号曰“何公”。一日,有老妪谓比干曰:“公有阴德,天锡公策以广公子孙。”出怀中符策,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子孙佩印绶当如此算。”比干年五十六,有六男,后又生三子,代为名族。祀乡贤。】
【按:关于何比干的生年,多谱以“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比干58岁而倒推导出其生于公元前147年。或者以“少学《尚书》于晁错(约前200年~前154年”倒推导出其约生于公元前162年(若是公元前147年,因为晁错都死了7年,不可能再向他学习)。但联系其前后世系的繁衍规律来看,不管是取公元前147年还是公元前162年,都是矛盾的。《三辅决录》,是汉代杂史,东汉名士赵岐撰。赵岐为京兆长陵人,写该书以记载三辅人物,因所收人物俱已亡故,褒贬可以定论,故名决录。该书除收集汉代三辅官僚名士有关史实外,还夹载关中地方史资料,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必备书籍。西晋时期长安人挚虞为《三辅决录》作注七卷。后原书与注均佚。清代张澍辑录佚文,将诸书征引原文与注分开,考证纠谬,编为2卷,收入《二酉堂丛书》。清代茆泮林也有辑本,收入《十种古佚书》。《太平御览》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后汉书·何敞传》”的记载到底对不对,谁也说不清楚;“《后汉书·何敞传》[注]何氏家传”为唐代李贤引文,不是绝对正确;《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为宋代书籍,所载何比干内容又受东晋干宝《搜神记》的影响,有“神话”成分,存疑;“道光《阜阳县志》”,更是清代才编修的,有抄配之嫌,不能作信使。因此何比干生年存疑,此为初订,不确处希来者再考再定。】
金干公<≡>果公次子
      何金干,失记。
承干公<≡>果公三子
      何承干,失记。
晃 公<≡>贤公之子
      何晃,字有明,生一子:珍。其余失记。
图 公<≡>宪公之子
      何图,生子二:玮、瑜。其余失记。
第九 世
玉 公<≡>比干长子
       何玉,亦名节,生一子:教。汝阴人,守祖业。其余失记。
金 公<≡>比干次子
        何金,事迹及后裔失记。
欣 公<≡>比干三子
  何欣,王氏生一子:嘉。何欣,名木,字元泰。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己卯(前42年)拜御史大夫。妣王氏。公妣俱葬扶风郡北五里,祖墓侧。
寿 公<≡>比干四子
        何寿,王氏生一子:显。何寿,字克永,约生于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七年辛丑(公元前80年)前后。西汉宣帝甘露年间时为庐江郡太守,西汉成帝时为蜀郡太守加廷尉,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前27年)诏为大司农。妣王氏。
逸 公<≡>比干五子
        何逸,失记。
尚 公<≡>比干六子
        何尚,失记。
元 公<≡>比干七子
        何元,失记。
诏 公<≡>比干八子
        何诏,失记。
统 公<≡>比干九子
        何统,失记。
珍 公<≡>晃公之子
        何珍,名毅,字子坚,生子五:霸、武、显、承、谟。在西汉宣帝时,为蜀郡太守,并由陕西平陵县迁蜀郡郫县。
玮 公<≡>图公长子
        何玮,生二子:宽、广。其余失记。
瑜 公<≡>图公次子
        何瑜,失记。
第十 世
教 公<≡>玉公之子
        何教,生子一:敬。汝阴人,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后为扶风郡平陵人。
嘉 公<≡>欣公之子
        何嘉,字大禧,生子一:景。西汉元年时辟为扬州长吏,汉绥和二年甲寅(公元7年)征为安远将军,不就,仍从叔父居庐江潜邑新都乡永贵里石塘村。
显 公<≡>寿公之子
        何显,杨氏生一子:鄢。何显,约生于汉宣帝刘询五凤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前后,任京辅都尉。殁葬于河南济阳北邙。妣杨氏。【注:此何显与后文“颍川太守何显”同姓同名同辈,但籍贯及官职不同,需注意区分,以免混淆。】 
霸 公<≡>珍公长子
        何霸,字翁君,成帝时为中郎将,讨平夜郎。有谱载后裔有禔公,谱失无记。《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华阳国志》载:“何霸,字翁君,司空武兄也。……弟显,颍川太守。兄弟五人皆有名。”“颍川太守何显。武弟也。兄弟五人,皆在《汉书》。“武子况嗣武侯。王莽时废。”
武 公<≡>珍公次子
        何武,生子一:况。何武,字君公,四川郫县人。汉宣帝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八月十五日亥时生。初元丁丑以射策甲科为郎,曾为諫大夫,后迁扬州刺史、庐江刺史、清河太守、兖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大司空。任刺史时,行部必先至学宫见诸生,问以得失。封汜乡侯。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因吕宽之狱见诬自杀。葬于右扶风郡槐里城北,邙山(城东北十一里处),后由其子况移葬于俾县(现郫县城关镇郫县一中校园内)。《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武在见诬中,大理正槛车征武,武自杀。众人多冤武者,莽欲厌众意,令武子况嗣为侯,谥武曰刺侯。莽篡位,免况为庶人。”
【按:《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说明太守何寿与何武只是出“五服”的同姓同宗远支关系而非直系家属关系,当时何武还是太守何寿的手下。多谱按《东观汉记》“比干生寿,蜀郡太守;寿生显,京辅都尉”及《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武弟显,家有市籍”,推导出“蜀郡太守何寿是何武父亲”的结论。这种说法属于窜混误记误导,需摒弃修正。】
显 公<≡>珍公三子
        何显,生二子:器、封。四川郫县人,曾为颍川太守,殁葬于今四川郫县。《华阳国志》:“何霸,字翁君,司空武兄也。……弟显,颍川太守。兄弟五人皆有名。”
承 公<≡>珍公四子
        何承,失记。
谟 公<≡>珍公五子
        何谟,失记。
宽 公<≡>玮公长子
        何宽,生二子:敞、敝。徙蜀郡郫县,其余失记。 
广 公<≡>玮公次子
        何广,失记。
第十一世
敬 公<≡>教公之子
        何敬,扶风郡平陵人,生一子:并。
景 公<≡>嘉公之子
        何景,字长仁,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任辅郡从事,值王莽谋逆,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辟为少卿,不就。妣诸葛氏,后裔失纪,待查待考。【按:浙江淳安何氏谱载何景生何宠,明显与鄢公之子宠窜混,不确。最有可能的是宠公兼承景公为子,两支系同传。】
鄢 公<≡>显公之子
        何鄢 ,江氏生一子:宠。何鄢 ,约生于汉成帝刘骜建始四年壬辰(公元前29年)前后,仕汉。汉平帝时为光禄大夫,居陕西平阳。妣江氏。
况 公<≡>武公之子
        何况,生子一:有大。何况,约生于公元前35年左右。其父被害,众皆以为冤。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莽欲平众怒,令况承袭汜乡侯,后又免为庶人。
器 公<≡>显公长子
  何器,生一子:宁。蜀郡郫县人,其余失记。
封 公<≡>显公次子
        何封,官西域都护佐帅,后裔失记。《汉书·王莽传》: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敞 公<≡>宽公长子
        何敞,生二子:经、纬。汝阳太守。【注:此何敞比后文“文高何敞”先出生,且字派高两辈,需注意区分,以免混淆。】《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王莽末(公元23年),郡贼入汝阳城,嘉(周嘉)从太守何敞讨贼,敞为流矢所中,郡兵奔北,贼围绕数十重,白刃交集,嘉(周嘉)乃拥敞,以身扞之。”
敝 公<≡>宽公次子
        何敝,失记。
第十二世
并 公<≡>敬公之子
        何并,字子廉,生子一:何恢。扶风郡平陵人。《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何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并为郡吏,至大司空掾,事何武。武高其志节,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道不拾遗。”“王莽擢恢为关都尉。建武中以并孙为郎。”
宠 公<≡>鄢公之子
        何宠 ,萧氏生一子:敞。何宠 ,字世龙,约生于汉哀帝刘欣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前后,扶风平陵人,东汉光武帝初时拜济南千乘都尉,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进爵平淮令,即平章政事。妣萧氏。
有大公<≡>况公之子
        何有大,字彦光,生一子:虞。
宁   公<≡>器公之子
        何宁,生一子:思。蜀郡郫县人,其余失记。
经 公<≡>敞公长子
        何经,失记。
纬 公<≡>敞公次子
       何纬,生一子:诏。其余失记。
第十三世
恢 公<≡>并公之子
        何恢,生子一:汤。扶风郡平陵人。
敞 公<≡>宠公之子
        何敞,李氏生二子:长琥、次珷。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约生于新王莽地皇元年庚辰(公元20年)前后,汉和帝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殁。《后汉书》有传。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公元84-87年)辟太尉,后拜侍御史、尚书,又任济南王太傅。年余后,迁升汝南太守。主持修复汝南鲖阳旧渠,垦田三万余顷,百姓得利。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己丑(公元89年),幼主临朝,窦太后得国舅窦应兄弟执政,何敞敢于匡正纲纪,京师称其“正”。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复征,迁五官中郎将。妣李氏,生子二:长琥、次珷。公妣俱葬右扶风郡。《后汉书·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居无何而肃宗崩。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仓帑为虚。……以高第拜侍御史。时遂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大发军击匈奴,而诏使者为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及窦氏败,有司奏敞子与夏阳侯瓌(瑰)厚善,坐免官。永元十二年复征,三迁五官中郎将。常忿疾中常侍蔡伦,伦深憾之。元兴元年,敞以祠庙严肃,微疾不斋,后邓皇后上太傅禹冢,敞起随百官会,伦因奏敞诈病,坐抵罪。卒于家。”
【按:范晔《后汉书》“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李贤注中引用了《东观汉记》的一段文字:“何脩生成,为汉胶东相;成生果,为太中大夫;果生比干,为丹阳都尉;比干生寿,蜀郡太守;寿生显,京辅都尉;显生鄢,光禄大夫;鄢生宠,济南都尉;宠生敞;八世也。”】
【再按:因窦瓌(瑰)事件,怕牵连家族,史书及族谱不敢真实载记何敞子孙姓名,导致了族谱繁衍规律断代问题,今新考而重补这一问题,阅者谨记,来者若认为不确处,可再考或删除。】
虞 公<≡> 有大公之子
        何虞,生二子:鸾、凤。迁宛城,历官清河、东海太守。
思 公<≡>宁公之子
        何思,生一子:诗。蜀郡郫县人,其余失记。
诏 公<≡>纬公之子
        何诏,生一子:远。其余失记
第十四世
汤 公<≡>恢公之子
        何汤,字仲公,扶风郡平陵人,为豫章桓荣弟子。汤出身高第,以才知名,深得桓荣重视。建武初拜郎中,守开阳门。一日,光武帝化妆外出,夜还洛阳,汤闭门不开,帝绕道中东门入。次日,帝下旨御膳房赐膳何汤,而其他门卫皆夺俸,赞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夏大旱,公卿皆露天暴晒求雨,而洛阳令浩浩荡荡车马出门,汤令卫士拘洛阳令并扣其车马。帝下令革洛阳令职,拜汤为虎贲中郎将。建武十九年,时显宗(即汉明帝刘庄)立为太子,选求明经,乃擢汤以《尚书》授太子。参见《后汉书·桓荣传》,后裔失记,待考。
琥 公<≡>敞公长子
        何琥,生一子:伟。其余事迹失记。
珷 公<≡>敞公次子
        何珷,生二子:灿、煜。约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公元47年)前后,祖籍扶风平陵人,随父客籍洛阳。
鸾 公<≡>虞公长子
        何鸾,生一子:昌裕。宛州人。
凤 公<≡>虞公次子
        何凤,生一子:昌构。宛州人。
诗 公<≡>思公之子
        何诗,生一子:齐。蜀郡郫县人,其余失记。
远 公<≡>诏公之子
        何远,生一子:英。蜀郡郫县人,其余失记。
第十五世
伟 公<≡> 琥公之子
         何伟,汉骠骑司马,生子二:韶、昭。其余失记。
灿 公<≡>珷公长子
        何灿,字耀彩,东汉安帝永初时(107年-113年)为驸马都尉。其后失记,待考。
煜 公<≡>珷公次子
        何煜,生一子:豹。何煜,字耀先,约生于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前后。东汉安帝元初时(公元114年—公元119年)出任山东任城刺史,卒於官,殁葬任城,子孙遂籍任城樊邑(樊县故城在今兖州瑕邱县西南)。
昌裕公<≡>鸾公之子
        何昌裕,生二子:瑚、琏。宛州人。
昌构公<≡> 凤公之子
        何昌构,生二子:乾、坤。宛州人。
齐 公<≡>诗公之子
        何齐,生一子:鲁。蜀郡郫县人。
英  公<≡>远公之子
        何英,生一子:熙。何英,字叔俊,蜀郡郫县人,徙居陈郡,后为琅琊相。《华阳国志》:“何英,字叔俊,郫人也……英著《汉德春秋》十五卷”。《三国志》“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琅琊相何英嘉其(高慎)行履,以女妻焉。英即车骑将军熙之父也。”
第十六世
韶 公<≡> 伟公长子
         何韶,汉应诏对策,议郎。生一子:斌。后裔迁武陵、庐陵、余杭等。
昭 公<≡> 伟公次子
         何昭,失记。
豹  公<≡>煜公之子
        何豹,张氏生一子:休。何豹,约生于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前后,东汉时任少府、河南尹。举家自扶风迁任城之樊邑(山东省济宁)。妣张氏。公妣殁葬任城县右。
瑚 公<≡>昌裕长子
        何瑚,失记。
琏 公<≡>昌裕次子
        何琏,生二子:真、汶。其余失记。
乾 公<≡> 昌构公长子
         何乾,生一子:健。其余失记。
坤 公<≡> 昌构公次子
         何坤,失记。
鲁 公<≡>齐公之子
         何鲁,生一子:泰。蜀郡郫县人
熙  公<≡>英公之子
         何熙,生三子:临、瑾、阜。何熙,字孟孙,陈郡人,永元中(89年―105年)为车骑将军,为谒者;和帝时为大司农,后为御史大夫。《后汉书》何熙传:“何熙字孟孙,陈国人。少有大志。永元中,为谒者。身长八尺五寸,善为威容,赞拜殿中,音动左右。和帝伟之,擢为御史中丞,历司隶校尉、大司农。及在军临殁,遗言薄葬。三子:临、瑾、阜。临、瑾并有政能。阜俊才早没。临子衡,为尚书,以正直称,坐讼李膺等下狱,免官,废于家。”
第十七世
斌 公<≡> 韶公之子
         何斌,汉车骑将军,关内侯,生四子:腾(藤)、议(仪)、让(仩)、佗(诧)。
休  公<≡>豹公之子
         何休,王氏生三子:仪、昌、曼。何休,字邵公,东汉顺帝刘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生,山东兖州人。为人质朴讷口,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病而去,不仕。太傅陈藩辟之参知政事。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作《春秋详解诂》,注《孝经》、《论语》,皆经纬典谟,又以《春秋》诂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又与其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世称《公羊》为“何氏学”,世称儒宗学海。被辟为司徒,后拜议郎再迁谏议大夫。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壬戌(公元182年)殁。妣王氏,公妣俱葬山东济宁州北二十里(济宁市中区东北十三公里处李营镇管辖的何岗村东)。
真 公<≡>琏公长子
         何真,字守坚,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元妣生一子:进;继妣兴氏,生一女淑姬。淑姬,高七尺一寸,姿容美,性贤,主掖庭,立为汉灵帝灵思皇后。生皇子刘辩,即位为汉少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追封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封兴氏为舞阳君。继子:苗。参见《后汉书·何皇后纪》、《三国志·董卓传》载。
汶 公<≡>琏公次子
         何汶,字文通,生子一:颙。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三十卷,轶失。
健 公<≡> 乾公之子
         何健,生一子:德。其余失记。
泰 公<≡>鲁公之子
        何泰,生一子:岳。蜀郡郫县人。
临 公<≡> 熙公长子
        何临,名淳,字质良,生一子:衡。居河南南阳,国子祭酒。《后汉书》何熙传:“临、瑾并有政能。阜俊才早没。临子衡,为尚书,以正直称,坐讼李膺等下狱,免官,废于家。”
瑾 公<≡> 熙公次子
        何瑾,陈郡人,有政治才能,失记。
阜 公<≡>熙公三子
        何阜,失记。
第十八世
腾  公<≡>斌公长子
         何腾,生四子:镇、瑱、匡、静。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庚辰生,字叔翔,少习武,长济以文,容貌魁伟,志气过人,多力有才略。桓帝延熹四年辛丑(公元161年)从皇甫规征氐、羌,降之,以功拜亲军司马,九年丙午(公元166年)拜抗彝校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黄巾军起荆扬间,从北地太守皇甫嵩征破之,迁武陵太守。以中原多故,举家自庐江渡江,居于潜县受记乡牧亭村,四年丁卯(公元187年)六月诏封牧亭侯,食邑五百户。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辛卯殁,葬村之溪西独角山。
议  公<≡>斌公次子
       何议,迁姑苏,失记。
让  公<≡>斌公三子
        何让,迁沙门,失记。
佗  公<≡>斌公四子
        何佗,迁豫州,失记。
仪  公<≡>休公长子
        何仪,生卒年不详,曾参与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后,一直占壉汝南与颍川一带。据《三国志》记载,何仪与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拥有数万军队,先响应袁术,后来依靠孙坚。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曹操带兵攻击,杀死刘辟与黄邵,何仪率众投降。后裔失记,待查。
昌  公<≡>休公次子
         何昌,柴氏生一子:他。何昌,字子文,约生于汉桓帝刘志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前后,隐居不仕,殁葬任城。妣柴氏。
【按:因何仪曾是黄巾起义领袖,又依附袁术和孙坚,最后投降曹操,农民起义在封建时代属大逆不道,多次投靠他人则属不忠,族谱载记怕牵连家族,令子孙后代无法启齿。当后辈何桢功名显赫后,不能记祖、父辈及家族详细信息,因此史籍毫无关于其祖辈的记载。】
曼  公<≡>休公三子
        何曼,生卒年不详,曾参与黄巾起义。后裔失记,待查。
进 公<≡>真公之子
         何进,字遂高,生子二:咸、梦。南阳宛人,初以妹妹有宠,拜为郎中,出任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灵帝光和庚申三年(公元180年)十二月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时,中平甲子元年(公元184年)拜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发现并镇压马元义的密谋,封为慎侯。为张大威望,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八校尉。汉灵帝驾崩后,粉碎了中常侍蹇硕拥立皇子刘协的图谋,听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内借元舅之资,外据辅政之权,独揽朝中大权。中平六年(189),不纳陈琳和曹操劝谏,阴结军阀董卓,联合袁绍谋诛宦竖。事情败露后,为中常侍张让等所杀。
苗 公<≡>真公继子
       何苗,字叔达,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灵思何皇后同母兄,大将军何进异父异母弟。本为朱氏之子,故又称朱苗。其妹为灵帝所宠,立为皇后,其因以显贵,官越骑校尉、河南尹。中平四年(187),破荥阳起义军,拜车骑将军,封济阳侯。其素不与兄何进同心,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其部将吴匡疑苗与宦官通谋,攻杀苗于朱雀阙下,后董卓又挖出其棺材并将其尸体肢解。
颙 公<≡> 汶公之子
        何颙,字伯求,生子一:旅。东汉末年名士,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之时被宦官诬陷,逃亡汝南郡境内。党祸解除后出任中央要职,累次升迁。东汉灵帝中平时(公元184年—公元188年)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是人也”。后参与谋刺董卓事件,未果,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忧愤死去。事迹见《后汉书·何颙传》
德 公<≡> 健公之子
        何德,生二子:道、宗。其余失记。
岳 公<≡>泰公之子
        何岳,生一子:岱。蜀郡郫县人。
衡 公<≡>临公之子
        何衡,生一子:夔。豫州陈国阳夏(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汉灵帝朝官尚书。时宦官把持朝政,他敢于直言,以在党中坐罪下狱。亲属皆禁锢。【按:有记夔为衡公养子或侄。】
第十九世
镇 公<≡>腾公长子
        何镇,汉袭封牧亭侯,生三子:瑛、宴、定。
瑱 公<≡>腾公次子
       何瑱,失记。
匡 公<≡>腾公三子
       何匡,失记。
静 公<≡>腾公四子
       何静,失记。
他  公<≡>昌公之子
        何他,柴氏生一子:桢。何他,字文奇,约生于汉灵帝刘宏光和二年己未(公元179年)前后,妣柴氏,生子一:桢。《太平御览•卷三八五•人事部二十六》引《何桢别传》曰:‘桢’,盧江灊人。父他,字文奇,有俊才,早卒;《九家旧晋书辑本•晋诸公别传》:何祯,瀘江灊人。父他,字文奇。有隽才,早卒。祯在孕而孤,生遇荒乱。归依舅氏,龆龀乃追行丧,哀泣合礼,乡邑称焉。十余岁耽志博览,研精群籍,名驰淮泗;《三国志旁证•卷十一》(清)梁章钜撰引《何桢别传》:祯(桢)庐江灊人,父他,字文奇。有俊才,早卒。
咸 公<≡>进公长子
        何咸,字逢之,为豫章太守。妣尹氏,生一子:晏。
梦 公<≡>进公次子
        何梦,失记。
旅 公<≡>颙公之子
        何旅,曾为何攀幕僚,后徙居西城,其余失记,待考。(另载:当攀建功时,年未壮,司空公之九世孙旅在幕中,为攀划策定谋。及攀贵乃偕旅,后居西城。传五世,至光,为梁武陵王主知,金帛因复回郫。)【按:年龄与何攀过大,不知对否,待再考。】
道 公<≡> 德公长子
         何道,生一子:遂。其余失记。
宗  公<≡>德公次子
          何宗,字彦英,生一子:双。回居郫县,精研任安学。刘璋时任犍为太守。刘备定益州,拜益州牧,迁从事祭酒。蜀汉建立,拜大鸿胪。事见《三国志·杨戏传》
岱 公<≡>岳公之子
         何岱,生二子:祗、苞。蜀郡郫县人。
夔 公<≡>衡公之子
        何夔,字叔龙,生一子:曾。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为陈郡何氏始祖。东汉建安时为长广太守、乐安太守,后为尚书仆射,转太卜太傅。魏文帝时,封为成阳定侯,卒谥靖侯。参见《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第二十世
瑛 公<≡> 镇公长子
        何瑛,吴九真太守,生子二:文纵、文建。
宴 公<≡> 镇公次子
        何宴,失记。
定 公<≡> 镇公三子
         何定,失记。
桢(祯) 公<≡>他公之子
  何桢,吴(吕)氏生三子:龛、勖、恽。何桢,字元幹,汉献帝刘协建安七年壬午年(公元202年)八月初三日生,庐江灊(今潜山)人。由任城迁居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峪,为庐江郡何氏始祖。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廷尉。晋成帝太和初,授尚书、光禄大夫。文学著作有:《周礼》、《仪礼家语》、《史记》若干卷。曹奂徵聘不出,司马懿趋问仍不出。太傅司马孚尝谓:何桢文学器识,不可多得。处士管宁深敬服之,世称“何庐江”。后世之“庐江堂”何氏,就是为了纪念他的。殁后追封雩娄侯,陪葬晋武帝司马炎于河南偃师首阳山(公元1992年何桢墓被发掘,内有墓表碑刻“晋故光禄大夫娄侯庐江何公墓之神道”)。妣吴(吕)氏,生子三:龛、勖、恽。妣葬潜山县天柱山宅后(三祖山),后代坟茔多葬於此。历有三高书院、三高亭、三高门、三祖寺,均与何桢后裔有关联,入郡邑志。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三百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及考古发掘的有十代七十多人,桢公一门连续三代出了六位吏部尚书(何尚之、何昌寓、何偃、何敬容、何耿、何戢),出了三位皇后(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皇后何法倪,庐江何准之女;南朝刘宋废帝皇后何令婉,庐江何瑀之女;南朝齐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庐江何戢之女。),娶了五位皇室公主(何戢娶宋孝武帝刘骏之女山阴公主刘楚玉,拜为驸马督尉;何瑀娶南朝宋高祖小女豫章康长公主刘欣男;何颙之娶南朝宋太祖刘义隆的女儿临海惠公主刘氏;何迈娶南朝宋太祖第十女新蔡公主刘英媚;何敬容娶南朝齐武帝长城公主萧氏。),另有何求娶南朝宋桂阳恭侯刘义融之女刘茂华,任太子洗马。
       传曰:何桢(祯)字元干,庐江郡灊县人。父他,字文奇,有俊才,早卒。祯在孕而孤,生遇荒乱,归依舅氏。龆龀乃追行丧,哀泣合礼,乡邑称焉。常以缚笔织扇为业,以奉供养。十余岁,耽志博览,研精群籍,名驰淮、泗。魏文帝黄初中为秘书右丞。明帝青龙元年任扬州别驾。齐王曹芳正始六年(245)为弘农太守,举荐县吏扬嚣,待以不臣之礼,遂贡之天朝。历幽州刺史。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二年七月,随大将军司马昭东征,以廷尉假节淮南,宣慰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封雩娄侯。泰始二年孙吴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赴洛阳吊祭晋文帝,尚书何桢与之并结缟带之好。有集五卷,不传。三子:龛,后将军;勖,车骑将军;恽,豫州刺史、关中侯。恽子叡,安丰太守、关中侯。叡子充,司空文穆公;子准,散骑侍郎,穆章皇后父。其家累世昌阜,贵达至今。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五 ◎人事部二十六《何祯别传》曰:祯,庐江潜人。父他,字文奇,有俊才,早卒。祯在孕而孤,生遇荒乱,归依舅氏。龆龀乃追行丧,哀泣合礼,乡邑称焉。十馀岁,耽志博览,研精群籍,名驰淮、泗。
       《三国志•魏书十一•管宁传》注引《文士传》载: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有文学器干,容貌甚伟。历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弘农太守何桢等”《文士传》曰:桢字元幹,庐江人,有文学器幹,容貌甚伟。历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桢子龛,后将军;勖,车骑将军;惲,豫州刺史;其馀多至大官。自后累世昌阜,司空文穆公充,惲之孙也,贵达至今。
         安徽怀宁《库岭股何氏宗谱迁潜始祖何桢传》:公讳桢,字元干。自任城迁庐江,幼卓异,英俊,容貌甚伟。及长,博洽经史,敦崇德义。魏廷尉高柔,以学行荐。黄初间,征聘弗往,复诏有司给安车吏从,以礼发遣,始行,文帝见而奇之。除幽州刺史,利民革奸,政号大治。除廷尉,时魏杀执政鲍勋太尉等,奏求免,不许。公数疏救,卒杀之。遂迄归养不报称疾,卧旬日,帝谕尚书仆射司马懿趋问,仍不出,乃放还。太和初,征授光绿大夫。拜命甫月,复引疾力辞,归藏山谷中。喜接后辈嗜学不辍,注周礼、仪礼、家语、史记若干卷。素占天象,每长叹,子恽问故,曰:天下未定,民生未安耳。以寿终。太傅司马孚常谓公“文学器识,不可多得”,处士管宁深敬服之。世称“何庐江”云。
晏 公<≡>咸公之子
        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父早逝,司空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其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魏明帝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他为冗官。大将军曹爽秉政时,晏党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何晏有一子,名不详,在何晏被诛三族时幸免于难,待考待查。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今已佚。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按:《太平御览》卷《魏末传》曰:何晏(190-249)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明,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不保身。"母笑曰:"汝得无妒晏耶!"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岁,宣王遣人录之。晏妇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之,使者具以白宣王。宣王亦闻晏妇有先见之言,心常嘉之,且为沛王故,特原不杀。但裴松之注《三國志》又引基通语曰: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何晏到底有没有后裔传世,不得而知。】
遂 公<≡>道公之子
         何遂,生三子:洪、蒋、植。宦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句容市),后为东吴骑士。长女何姬,为孙权废太子孙和(封南阳王)妻,生子皓,皓即位,尊和为昭献皇帝,何姬为“昭献皇后”。《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孙和何姬,丹杨句容人也。父遂,本骑士。孙权尝游幸诸营,而姬观於道中,权望见异之,命宦者召入,以赐子和。生男,权喜,名之曰彭祖,即皓也。太子和既废,后为南阳王,居长沙。孙亮即位,孙峻辅政。峻素媚事全主,全主与和母有隙,遂劝峻徙和居新都,遣使赐死,嫡妃张氏亦自杀。何姬曰:“若皆从死,谁当养孤?”遂拊育皓,及其三弟。皓即位,尊和为昭献皇帝,何姬为昭献皇后,称升平宫,月馀,进为皇太后。封弟洪永平侯,蒋溧阳侯,植宣城侯。洪卒,子邈嗣,为武陵监军,为晋所杀。植官至大司徒。吴末昬乱,何氏骄僭,子弟横放,百姓患之。故民讹言“皓久死,立者何氏子”云。
双 公<≡>宗公之子
         何双,字汉偶,生一子:随。蜀汉郫县人。滑稽谈笑,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官至双柏长,早卒。为车骑将军高劲所敬仰。可参见《三国志·杨戏传》。
祗 公<≡>岱公长子
        何祇,字君肃,蜀郡人,三国时蜀汉官吏。后裔失记。
苞 公<≡>岱公次子
        何苞,生五子:括、拔、攀、逢、撰。何苞,字休扬,蜀郡郫人,察举秀孝,皆不行;除琅琊王中尉,不就。
曾 公<≡>夔公之子
        何曾,字颖考,生二子:遵、劭。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生,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人。在晋王司马炎时,任丞相、太尉、太傅。为晋朝开国功臣。但生活过分奢侈,日食万钱。殁于西晋咸宁四年戊戌(公元278年)。参见《晋书·卷二十三·列传三》。
第二十一世
文纵公<≡>瑛公长子
         何文纵,晋尚书祠部郎,尚书侍郎、先安吉县令。后裔繁衍载记可参见浙江《淳安何氏谱》。
文建公<≡>瑛公次子
        何文建,字康诚,晋吏部侍郎,淳安文昌何氏始祖。其余可参见《淳安何氏谱》。
龛 公<≡>桢公长子
        何龛,张氏生一子:阜。何龛,庐江潜山人,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官东夷校尉有功,拜大将军。妣张 氏。
勖 公<≡>桢公次子
  何勖,生一子:邃。庐江潜山人,晋武帝封车骑将军。
恽 公<≡>桢公三子
        何恽,曹氏生一子:叡。何恽,约生于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前后,庐江潜山人。晋武帝时任豫州刺史,丞相。为政勤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迭诏优恤。妣曹氏。
洪 公<≡>遂公长子
         何洪,生一子:邈。丹阳句容人。姐何姬封为何太后后,于吴元兴元年丙寅(公元264年)封为永平侯。
蒋 公<≡>遂公次子
        何蒋,生一子:都。封溧阳侯。
植 公<≡>遂公三子
        何植,历官备海督、三郡督、牛渚都督。天纪三年己亥(公元279年)拜大司徒。封宣城侯。后裔失记,待查。
随 公<≡>双公之子
        何随,字季业,生二子:观、游。蜀郡郫人也,汉司空武后。世有名德,征聘入官。《华阳国志》:“何随,字季业,蜀郡郫人也,汉司空武后。世有名德,征聘入官。……长子观,字巨忠,清公淑慎,知名州里。察孝廉,西都、南安令,平西长史。张昌作乱荆州,从党西上,郡守无不望风降下,至江阳。平西将军罗尚表为安远护军,讨贼,平殄,除巴郡太守。朝议欲以为宁州刺史,会病卒。次子游,治中从事。……”
括 公<≡>苞公长子
        何括,生一子:逵。蜀郡郫人,封关内侯,其余失记。
拔 公<≡>苞公次子
        何拔,失记。
攀 公<≡>苞公三子
        何攀,字惠兴,生一子:璋。蜀郡郫人,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华阳国志》:“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汉司空汜乡侯武弟颍川太守显后也。父包,字休扬,察举秀孝,皆不行;除琅琊王中尉,不就。攀兄弟五人,皆知名。……又赏绢万匹,攀固辞,受五千匹。又锡拜弟逢平乡侯,兄子夔关内侯。……攀阖门治疾,不与世务。朝议欲以为公,会薨,时年五十七。天子愍悼,追赠司农印绶,谥曰桓公。遗令敕世子务行恭俭,引荀公曾、诸葛林为模范。子璋嗣。” 《晋书》何攀传:“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关中侯。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子璋嗣,亦有父风。”【按:关于“兄子夔”及“兄子逵”,应为同音之误,当以“逵”为正确。】
逢 公<≡>苞公四子
        何逢,封平乡侯,其余失记。
撰 公<≡>苞公五子
         何撰,失记。
遵 公<≡>曾公长子
  何遵,字思祖,生四子:嵩、绥、机、羡。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先后任散骑黄门郎、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大康初为魏郡太守,迁太仆卿。
劭 公<≡>曾公次子
  何劭,生三子:岐、袭、阐。何劭,字敬祖(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晋纪》作何邵。三国时明帝青龙四年丙辰(公元236年)生。博学善文,与西晋武帝为总角之交,而且是同龄人。先后任散骑常侍、司徒、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宰。著有《荀粲》、《王弼传》。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殁。
第二十二世
阜 公<≡>龛公之子
         何阜,李氏生一子:琦。淮南内史。
邃 公<≡>勖公之子
         何邃,字叔达,生一子:绍。一女适温峤。西晋惠帝元康乙卯(公元295年)五年为司隶校尉。
叡 公<≡>恽公之子
         何叡,赵氏生五子:闳、充、范、矩、准。何叡,约生于晋元帝司马睿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前后,晋朝时为安丰太守,勤政惠民,吏民皆谓叡以清白称著。妣赵氏。
邈 公<≡> 洪公长子
        何邈,句容人,官武陵将军,嗣溧阳侯,其余失记,待查。参见《三国志·孙皓传》。
都 公<≡> 蒋公次子
        何都,后裔失记,待查。
观 公<≡> 随公长子
        何观,字巨忠,清公淑慎,知名州里。察孝廉,西都、南安令,平西长史。张昌作乱荆州,从党西上,郡守无不望风降下,至江阳。平西将军罗尚表为安远护军,讨贼,平殄,除巴郡太守。后裔失记。
游 公<≡>随公次子
        何游,治中从事,其余失记。
逵 公<≡>括公之子
         何逵,蜀郡郫人,封关内侯,其余失记。
璋 公<≡>攀公之子
         何璋,蜀郡郫人,嗣父爵为侯,子孙居西城。后裔失记。
嵩 公<≡>遵公长子
  何嵩,字泰基,西晋陈国阳夏人,永嘉时为吏部尚书,宽弘爱士。好学,博览文籍。精研《史记》、《汉书》。少历清官,领著作郎。
绥 公<≡>遵公次子
  何绥,字伯蔚。曾任离狐令,位至侍中尚书。但生活奢侈过度,陵驾人物,乡闾疾之如仇。永嘉三年(309)为太傅司马越所杀。
机 公<≡>遵公三子
  何机,字逸仙,任邹平令。性亦矜傲,责乡里谢鲲等拜。或戒之曰:“礼敬年爵,以德为主。令鲲拜势,惧伤风俗。”机不以为惭。
羡  公<≡>遵公四子
        何羡,离狐令。失记。既骄且吝,陵驾人物,乡闾疾之如仇。【永嘉之末,何氏灭亡无遗焉。按:见《晋书》何曾(何劭 何遵)传。陈郡何氏因自身原因,被司马氏及仇家所灭,后世不见流传。】
岐 公<≡>劭公长子
        何岐,袭父爵位,无传。
袭 公<≡>劭公次子
        何袭,失记。
阐 公<≡>劭公三子
        何阐,失记。
第二十三世
琦 公<≡>阜公之子
  何琦,孙氏生三子:宗论、宗楷、玄感。何琦,字万伦,东晋时家居宣城阳谷县。任宣城泾县令、前太尉参军都乡侯。尊亲敬母,母丧抚棺痛哭泣血。入邑志先贤传。妣孙氏。寿年八十二岁。葬安徽潜山县湖田何家老坟林,坤艮向。
绍 公<≡>邃公之子
        何绍,字道宗,生二子:谦、伦。迁东海郯。
闳 公<≡>叡公长子
  何闳,字伯道,吴氏生一子:邵之。庐江潜山人。
充 公<≡>叡公次子
        何充,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今属安徽潜山)人,生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二年壬子(公元292年)。吏部尚书,又领会稽王师。后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钺领徐州刺史,镇京口),加中书监、录尚书事、侍中。封都乡侯。任会稽内史时曾在郡治山阴(今绍兴)建宅,后舍宅在为“福庆寺”,今绍兴市东南七十华里处。娶明穆皇后之妹梁氏。东晋永和二年丙午(公元346年)正月十五殁,享年五十五岁。赠司空,谥曰文穆。祀郡邑乡贤祠。入县志先贤传。无子,以弟准之子放为嗣。生女一:何法登,适琅琊临沂王康之。
范 公<≡>叡公三子
  何范 ,失纪。
矩 公<≡>叡公四子
        何矩,失记。
准 公<≡>叡公五子
        何准,陈氏生三子二女:放、惔、澄、法?、法倪。何准,字幼道,高尚不应仕,唯修佛塔,诵经念佛。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生,东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元年丁巳(公元357年)殁,年四十七岁,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兴县侯。妣陈氏。
第二十四世
宗论公<≡>琦公长子
       何宗论,失记。
宗楷公<≡>琦公次子
       何宗楷,赵氏生一子:友。宗楷,字诣正,东晋任侍中丞、相军马。、
玄感公<≡>琦公三子
  何玄感,生一子:金龙。安徽南陵孝感谱谓:琦子玄感,嗣子秉。
谦 公<≡>绍公长子
        何谦,字子恭,生三子:谨、慎、肹。东海郯人。
伦 公<≡>绍公次子
         何伦(伧),东晋右卫将军,其余失记。《晋书》卷第五九·东海王越传:“何伦、李恽闻越之死,秘不发丧,奉妃裴氏及毗出自京邑”,“李恽杀妻子奔广宗,何伦走下邳。
邵之公<≡>闳公之子
  何邵之,赵氏生子:歆、松(过继给何放为嗣)。南朝宋员外郎,散骑常侍。
放 公<≡> 准公长子、充公嗣子
  何放,字瑾之,东晋大司马,骠骑将军,谘议参军。立兄何邵之之次子何松为嗣。
惔 公<≡>准公次子
  何惔(恢),字晋庵,约生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七年壬辰(公元332年)前后。官南康太守,迁大中大夫。妣李氏,无子;复娶虞氏,生二子:元度、叔度。公妣殁葬八宝山(今安微省怀宁县库岭口),有墓志。
澄 公<≡>准公三子
  何澄,字季玄,起家秘书郎,屡迁秘书监,太常,中护军,加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左仆射,太元末(公元396年),征拜尚书。领琅琊王师。后因脚疾,坐家视事,免奏。东晋元兴三年甲辰(公元404年)殁。殁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入邑志仕绩传。妣张氏生二子:籍(早卒)、融。
法?公<≡>准公长女
        何法?,适王随之。
法倪公<≡>准公之女
  何法倪,西晋十一任穆章帝之皇后,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崩,享寿六十六岁。
第二十五世
友 公<≡>宗楷公之子
   何友,昌氏生一子:先。屡膺征辟官骠骑、谘议参军。
金龙公<≡>玄感公之子
     何金龙,生一子:澹之。其余失纪。
谨 公 <≡>谦公长子
         何谨,字式金,娶刘牢之之妹。刘氏生一子:无忌。
慎 公<≡>谦公次子
         何慎,字式玉,娶徐广之姐。徐氏生一子:承天。
肹 公<≡>谦公三子
         何肹,生一子:长瑜。益阳令,其余失记。《宋书》卷六四·列传第二四何承天传:“何承天,东海郯人也。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叔父肹为益阳令,随肹之官。”
歆 公<≡>邵公长子
         何歆 ,伍氏生二子:佟之、思之。南朝齐廷尉,奉朝修本邑志。
松 公<≡>邵公次子、放嗣子
         何松,田氏生一子:榆之。东晋袭父爵骠骑将军,谘议参军。
元度公<≡>惔公长子
  何元度,王氏生一子:羡之。元度,字宜雅,东晋时曾任西阳太守,后为东海郡太守。娶王夙旻,琅琊王康之女。【按:《王康之妻何法登墓志》:晋故处士琅邪临沂王康之妻,庐江潜何氏,侍中司空文穆公女,字法登。年五十一,泰元十四年正月廿五日卒。其年三月六日,附葬处士君墓于臼石,刻砖为识。养兄临之息绩之。女字夙旻,适庐江何元度。】
叔度公<≡>惔公次子
         何叔度,骆氏生四子:尚之、悠之、愉之、翌之。叔度,庐江潜山县人,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生。初为太常卿,迁刑部尚书,后为金紫光禄大夫,吴郡太守,太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八年辛未(公元431年)殁,葬潜山县水车畈报恩观后棋盘地,艮坤向。入志先贤传。杜衍赞曰:才猷硕懋,德化交资;三朝美政,名姓永垂。妣骆氏。
融 公<≡>澄公次子
         何融 ,孟氏生三子:知之、体之、述之。何融 ,字乐宣,东晋元熙出任大司农,户部尚书。
第二十六世
先 公<≡>友公之子
  何先 ,鲁氏生二子:建平、子平。任建安太守。妣殁葬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澹之公<≡>金龙公之子
  何澹之,桓玄部将,后裔失纪。
无忌公<≡>谨公之子
        何无忌,生子二:邕、勖。东海郯人,刘牢之之甥。牢之与贼臣桓玄通,无忌与刘裕极谏不听,其子敬宣又谏。东晋安帝元兴甲辰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与刘裕起兵京口诛桓玄,无忌为琅玡内史,及桓谦战于覆舟山下,大破之。玄出走。夏四月,无忌等及玄兵战于桑落州,玄挟安帝东下。五月,无忌与刘毅及玄战于峥嵘州,大破之。玄复挟义帝入江陵宁州,督护冯迁击玄,诛之,帝复位。安帝义熙乙巳元年(公元405年),无忌与刘毅讨灭桓玄余党,荆、湘、江、豫皆平。诏以无忌为都督,江东五郡会稽内史。丙午二年(公元406年)论建义功,封无忌为安城郡公。庚戌六年(公元410年)无忌讨徐道覆战败,殁之。谥曰:“忠肃”。【按:可参见《晋书》卷八五·列传第五五《何无忌传》】
承天公<≡>慎公之子
         何承天,别名何衡阳。生一子:翼;一女,适刘秀之。东海郯人,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生,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殁,享寿78岁。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为太子率更令。戊寅十五年(公元438年),宋立四学,使承天立史学,制有《元嘉历》。
长瑜公<≡>肹公之子
         何长瑜,南北朝宋人,其生年不详,大约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与谢灵运、荀雍、羊璿以文学相赏,号曰“四友”,其后待查待考。《宋书》卷六七,《列传》第二七,《谢灵运传》:是岁,元嘉五年。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太山羊璇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惠连幼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郡。灵运尝自始宁至会稽造方明,过视惠连,大相知赏。时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何长瑜当今仲宣,而饴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灵运载之而去。荀雍字道雍,官至员外散骑郎。璇之字曜璠,临川内史,为司空竟陵王诞所遇,诞败坐诛。长瑜文才之美,亚于惠连,雍、璇之不及也。临川王义庆招集文士,长瑜自国侍郎至平西记室参军。尝于江陵寄书与宗人何勖,以韵语序义庆州府僚佐云:“陆展染鬓发,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如此者五六句,而轻薄少年遂演而广之,凡厥人士,并为题目,皆加剧言苦句,其文流行。义庆大怒,白太祖,除为广州所统曾城令。及义庆薨,朝士诣第叙哀,何勖谓袁淑曰:“长瑜便可还也。”淑曰:“国新丧宗英,未宜便以流人为念。”庐陵王绍镇寻阳,以长瑜为南中郎行参军,掌记之任。行至板桥,遇暴风溺死。
佟之公<≡>歆公长子
  何佟之,孙氏生二子:朝隐、朝晦。佟之,字士威,庐江灊人。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五年(公元 448年)戊子生。官扬州从事,迁聪明馆学士,加骠骑将军,大司马,兵部尚书,左丞,追赠黄门侍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癸未年(公元503年)卒于官,入邑人物志。葬潜山县水车畈报恩观后棋盘地。妣孙氏。【按:从闳公下来,代差年龄过大,也许史书载记有误。】
思之公<≡>歆公次子
  何思之,王氏生一子:僧达。思之,字惕九,南朝齐度支尚书。葬潜邑西乡辰冲口王家坦。
榆之公<≡>松公之子
  何榆之,东晋太元时期人,失记。
羡之公<≡>元度之子
        何羡之,字彦贤,生二子:昌龄、昌年。东海人。其余失记。
尚之公<≡>叔度长子
         何尚之,孔氏生三子:铄、偃、旷。尚之,字彦德,潜山县人。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七年壬午(公元382年)生,宋孝武帝刘俊大明四年庚子(公元460年)七月十四日殁。赠司空,谥简穆。葬潜山县孙家塘,入礼郡邑乡贤祠。南朝宋为吏部尚书加司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为丹阳尹。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为尚书左仆射。当时,南京造玄武湖朝廷欲气派豪华,规模宏大,要在湖中造三神仙山。尚之直谏乃止。宋文帝即位,任尚书令。著有《司空集》十卷,对玄学素有研究,聚生徒,弘扬学术,后称之为“南学”。见南宋本传与《潜山县志》。妣孔氏,生子三:铄、偃、旷;女一,适刘黯。
悠之公<≡> 叔度次子
  何悠(攸)之,生二子:颙之、昌寓。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生。为义兴太守,侍中,太常。
愉之公<≡>叔度三子
  何愉之,周氏生四子:撙,谦,蕴,昙。愉之,字万寿,东晋太元十三年戊子(公元388年)生,永光元年乙巳(公元465年)殁。新安太守。《宋书·列传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尚之弟悠之,义兴太守,侍中,太常。与琅邪王徽相善。悠之卒,徽与偃书曰:“吾与义兴,直恨相知之晚,每惟君子知我。若夫嘉我小善,矜余不能,唯贤叔耳。”悠之弟愉之,新安太守。愉之弟翌之,都官尚书。悠之子颙之,尚太祖第四女临海惠公主。太宗世,官至通直常侍。
翌之公<≡>叔度四子
  何翌之,晋太元十五年庚寅五月廿一日(公元390年)生,宋明帝太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殁。曾任都官尚书。
知之公<≡> 融公长子
        何知之,字自诚,仉氏生一子:昌世。其余失纪。
体之公<≡> 融公次子
        何体之,失纪。
述之公<≡>融公三子
        何述之,似氏(另载娶王敬弘女)生二子:雅(瑰)、瑀。庐江郡(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人。南朝宋吏部尚书。累迁尚书仆射、尚书令。
第二十七世
建平公<≡>先公长子
        何建平,生一子:伯兴。其余失记。
子平公<≡>先公次子
        何子平,汪氏生一子:承基。庐江潜山县人。官吴郡海虞令,行军司马。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义熙十二年丙辰(公元416年)生,南朝宋顺帝升明元年丁巳(公元477年)殁,葬潜山县湖田何家老坟林。
邕 公<≡>无忌公长子
        何邕,生一子:慧炬。其余失记。
勖 公<≡>无忌公次子
        何勖,字若木,生一子:坤。世袭安国公,曾官至侍中,追谥荒公。《宋书》卷四一·列传第一前废帝何皇后传:“瑀豪竞于时,与平昌孟灵休、东海何勖等,并以舆马骄奢相尚。”《宋书》卷七一·列传》第三一徐湛之传:“时安成公何勖,无忌之子也”,“勖官至侍中,追谥荒公。”
翼 公<≡>承天公之子
        何翼,字德循,生二子:询、僩。曾官至员外郎。
朝隐公<≡>佟之公长子
  何朝隐,生一子:敬模。其余失纪。
朝晦公<≡>佟之公次子
  何朝晦,入潜山县志。公妣俱葬潜山县九都。其余失纪。
僧达公<≡>思之公之子
  何僧达,马氏生一子:法胜。南朝齐南台治书侍御史。【按:因繁衍代差过大,疑似“何炯公”】
昌龄公<≡>羡之公长子
        何昌龄,字通翁,生一子:敬叔。宋明帝泰始庚戌六年庚戌(公元470年)为侍中御史。
昌年公<≡>羡之公次子
       何昌年,失记不详。
铄 公<≡>尚之公长子
  何铄,字盛甫,潜山县人,任宜都(今湖北省宜昌市)太守。娶王氏(赠恭人),生三子:求、点、胤(世称“何氏三高”)。夫妇俱葬潜山县蔡家畈。
偃 公<≡>尚之公次子
  何偃 ,字仲弘,庐江潜山人,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癸丑(公元413年)生,南朝宋孝武帝刘俊大明二年戊戌(公元458年)殁。曾任南东海太守、吏部尚书,太子中庶子。加侍中堂诏诰,领骁骑将军,著庄子逍遥篇传于世。好谈玄,谥曰:“靖”。入邑仕绩传。赵汝誉赞曰:理明义精,德盛人熟,折衷群言,如射中鹄,绝学样航,斯文菽粟。娶萧氏(徐氏),封夫人。生三子:戢、耿、遁。合葬潜邑拔蒿畈(亦名百何畈),世称“何将军墓”。祀郡邑乡祠,入邑志仕绩传。《宋书》“列传第十九”:“何偃,字仲弘,庐江灊人,司空尚之中子也。”
旷 公<≡>尚之公三子
        何旷,无子,以兄子胤嗣。《南史》“列传第二十”:“胤字子季,出继叔父旷,故更字胤叔。”
颙之公<≡>悠之公长子
        何颙之,娶南朝宋太祖刘义隆的女儿临海惠公主刘氏,生一子:裔。官通直常侍(在君主左右之官)。
昌寓公(昌宇)<≡>悠之公次子
        何昌寓,字俨望,又字敦望、永安。庐江潜山人。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廿三年(公元446年)丙戌生,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97年)丁丑殁。曾任荆州刺史、吏部尚书、侍中,领骁骑将军,赠太常,谥曰“简”。妣朱氏封夫人。俱入邑志前贤传。生子一:敬容。公妣俱葬潜山县水车畈白云山报恩观后象形地,艮坤兼寅申向。
【按:《宋书》“列传第二十六”:“尚之弟悠之,义兴太守,侍中,太常。”《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四”:“何昌寓,字俨望,庐江灊人也。祖叔度,吴郡太守。父佟之,太常。昌寓少而淹厚,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检察《宋书》所记,尚之三弟之中曾官任太常者,只有悠之一人,可见《南齐书》所记佟之,实为同一个人。又,《梁书》“列传第三十一”:“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也。祖攸之,宋太常卿;父昌寓,齐吏部尚书;并有名前代。”可见,攸之与悠之实为同一个人。另按:与父代差年龄过大。】
撙 公<≡>愉之公长子
  何撙,字节明,刘氏生一子:炯。官太中大夫。葬潜山县水车畈报恩观后象形地,上湾,壬山丙向。
谦 公<≡>愉之公次子
        何谦,字恭之,晋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北)人,跟随谢玄征伐,骁勇善战,多谋略,孙子兵法运用得法,屡战屡胜,建立奇功。诏骁骑将军。葬潜山县水车畈报恩观庄屋右,壬山丙向。娶王、傅氏,生一子:宪。王氏为镇北长史王敷之女。
蕴 公<≡>愉之公三子
  何蕴,叶氏生二子:伯屿、幼屿。
昙 公<≡>愉之公四子
  何昙,又作昙远,字际会,南朝宋时庐江人。葬潜山县槎水虎颈岭倒骑龙地,卯酉向。
昌世公<≡>知之公之子
  何昌世,字仆祥,尹氏生一子:敬胜。官雍州刺史。
雅 公<≡>述之公长子
  何雅,又作何瑰,生四子:亮、恢、诞、衍。南朝宋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瑀 公<≡>述之公次子
  何瑀,字幼玉,又作稚玉,庐江(今安徽省霍山东北)人。尚南朝宋武帝小女豫章公主讳欣男。历位清显,至卫将军。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公主薨,何瑀即卒,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娶豫氏,生一子:迈;女一:令婉,为南朝宋代六任帝(献)之皇后。
第二十八世
伯兴公<≡>建平公之子
         何伯兴,后失记。
承基公<≡>子平公之子
  何承基,字永恭,方氏生一子:炜。事迹失纪。
慧炬公<≡> 邕公之子
        何慧炬,生一子:远。齐尚书郎。唐代姚思廉所撰《梁书》卷五三,《列传》第四七,《良吏》中的《何远传》以及唐代李延寿所撰《南史》卷七○,《列传》第六○,《循吏》中的《何远传》:“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父慧炬,齐尚书郎。”
坤  公<≡>勖公之子
        何坤,字宏载,生二子:子朗、子守。
询  公<≡> 翼公长子
        何询,生一子:逊。齐太尉中兵参军。
僩 公<≡>翼公次子
        何僩(涧),字彦夷,生一子:寘南。官至“台郎”,有诗赋留于世云:“东方曼倩发愤于侏儒,遂与火头食子稟赐不殊”。
敬模公<≡> 朝隐公之子
  何敬模,生一子:邦用。
法胜公<≡>僧达公之子
  何法胜,阮氏生一子:之元。庐江人,官迁。
敬叔公<≡>昌龄公之子
        何敬叔,字立礼,生一子:思澄。齐明帝建武间(公元494年—公元497年)为长城令。其政清约,不通问遗,夏节至,忽榜门受节数日,共得米二千斛,悉取以贷贫民输租,民大悦。
求 公<≡>铄公长子
  何求,字子有,号东山。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甲戌(公元434年)生,南朝齐武帝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殁。历任宋文帝挽郎、解褐著作郎、中军卫行佐、太子中书舍人、平南参军、抚军主簿、太子洗马、丹阳吴郡丞等职。后征为司空从事中郎,不就。南朝齐永明四年丙寅(公元486年)拜大中大夫,又不就。隐居吴郡虎丘山(今苏州),与弟点、胤因品行高尚,世称“何氏三高”。入邑志先贤传。娶南朝桂阳恭侯刘义融之女刘茂华,任太子洗马;继娶谢氏,生一子:纬。葬潜山县报恩观后象形地左上湾。
点 公<≡>铄公次子
  何点,字子晳,号大山。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丁丑(公元437年)生,南朝梁天监三年甲申(公元504年)殁。宋泰始末(公元471年)征太子洗马,南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累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均不就。聘琅琊王氏女,不婚。既老,娶孔氏,不与妻见。隐居吴郡虎丘山,宗人立何耿次子迟任为嗣子。入邑志隐逸传。寿年六十八岁。葬潜山县蔡家坦。
胤 公<≡>铄公三子
  何胤,字子季,号小山。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十三年丙戌(公元446年)生,因出嗣给叔父何旷,故更字“胤叔”。先后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建安太守、中书令。梁除都侯亭、光禄大夫,不受。敕“白衣尚书禄”也不受。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若邪山云门寺,教授生徒。后因此处狭窄,又迁居秦望山,建立学舍。敕会稽(山阴)库钱月给五万,复不受。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迁还吴郡,居虎丘山西寺,讲佛典。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辛亥(531年)殁。祀郡邑乡贤祠,并入邑志隐逸传。娶司马氏(江氏),生一子:撰。葬潜山县蔡家坦,与何点合墓。
戢 公<≡> 偃公长子
  何戢,字慧景,庐江灊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447年)生,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壬戌(公元482年)殁。元配南宋孝武帝之女山阴公主刘楚玉,拜驸马都尉,迁吏部尚书,散骑侍从,加常侍太子詹事,领骁骑将军。公主封高昌县都乡君。娶宋氏,生一子:榖。再娶宋氏(封馀杭广昌乡君),生一子:琨,一女:婧英(南北朝时南齐三任帝萧昭业之皇后)。赠光禄大夫。谥曰:懿。入邑志仕绩传。葬潜山县报恩观后棋盘形地。
耿 公<≡>偃公次子
  何耿,字介人,妣李氏,生二子:行一、迟任。任吏部尚书,迁荆襄都尉,葬潜山县报恩观后棋盘形地,与兄何戢同山共向。
遁 公<≡>偃公三子
  何遁,迁金陵,失记。
裔 公<≡>颙之公之子
        何裔,失记。
敬容公<≡>昌寓公之子
        何敬容,萧、柳氏生一子:珏(瑴)。敬容,字国礼,又字可仪,庐江潜山县人。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乙丑(公元485年)十月十三日生,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己巳(公元549年)正月殁,葬潜山县报恩观后棋盘形地,艮坤兼丑未向。选尚南朝齐武帝萧赜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后为建安内史。再迁吏部尚书,迁侍中,左仆射,丹阳尹,领太子中庶子,加宣惠将军,录尚书事。再妣柳氏,入邑志仕绩传。
炯 公<≡>撙公之子
  何炯,字士光,号皖山,陈氏生二子:瑱[殿玉]、瓕。何胤之从弟,从胤受业。由江西石城徙居浙江丽水新乡黄岭上村,为黄岭上何姓始祖。年十九,举秀才。历任治书侍御史,行军参军,兵部尚书。因父卒而哀不绝声,竟卒。祀郡邑乡贤祠入孝友传。葬潜山县报恩观后庄屋右。
宪 公<≡>谦公之子
  何宪,字子思,南朝齐时庐江(今安徽省舒城)人,为本州别驾,国子博士。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使于魏。入邑志文学传。
伯屿公<≡>蕴公长子
  何伯屿,南朝齐时庐江人。与弟幼屿俱励节操,持行清苦,扶老携幼,家业兴旺,接济贫穷,诲人不倦,为时人所赞颂。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癸酉(公元493年)殁,寿年八十余。入邑志笃行传。
幼屿公<≡>蕴公次子
  何幼屿,自小好佛法。朴素勤劳,持行清苦,俱励节操,诲人不倦,言行身教,家业兴旺。乡里人号称“人师”。寿年八十余。
敬胜公<≡>昌世公之子
         何敬胜,张氏生一子:冕。庐江潜人,事迹不详。
亮 公<≡> 雅(瑰)公长子
  何亮,生一子:嗣。庐江潜人。南朝宋孝建初(454年)为桂阳太守,智勇双全,有谋有识,政绩显著。当时丞相王义宣为逆,遣以军王师寿断桂阳道,以防广州刺史宗悫;亮单刀入虎穴,突袭王师寿,收斩王义宣、王师寿等叛逆者,后晋升新安内史、为南朝宋代散骑常侍,太将军。
恢 公<≡>瑰公次子
  何恢,南朝宋元徽初(公元473年)为广州刺史,政绩显著,晋升为宋都官尚书。
诞 公<≡>瑰公三子
  何诞,南朝宋代为司徒右长史。其余失纪。
衍 公<≡>瑰公四子
  何衍,南朝宋代为司徒从事、中郎,转黄门郎,司徒司马,太子后帅,复为侍中。娶高氏(高明之女)。
迈 公<≡>瑀公之子
   何迈,娶南朝宋文帝第十女新蔡公主刘英媚,拜驸马都尉,加宁朔将军,济阴太守。卒后追封建宁侯。刘氏生一子:曼倩。
令婉公<≡>瑀公之女
  何令婉,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乙酉生,孝建三年(456),何令婉被刘子业纳为皇太子妃。大明六年壬寅(462),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何令婉死于东宫微光殿,时年十七岁。谥曰献妃。泰始元年乙巳(465),刘子业登基后,追封她为献皇后。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被刺杀。十二月,湘东王刘彧即帝位,为宋明帝。迁何令婉与废帝合葬龙山北。
第二十九世
炜 公<≡>承基公之子
  何炜,葬潜山县何家老坟林嘴祖墓旁,其余失记。
远 公<≡>慧炬公之子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宋明帝刘彧泰始六年庚戌(公元470年)生,梁武帝萧衍普通二年辛丑(公元521年)殁,享年52岁。初为南朝齐江夏王国侍郎,转任奉朝请,后为辅国将军、梁建康令、梁步兵校尉、梁广兴男爵、梁建武将军、梁鄱阳王恢录事参军、梁武昌太守、梁镇南将军、梁武康令、梁宣城太守、梁树功将军、梁始兴内史、给事黄门侍郎、仁威长史、信武将军、监吴郡、东阳太守、梁征西谘议参军、中抚司马等,计二十一种官职。事迹见《梁书》卷五三,《列传》第四七,《良吏传》中《何远传》。后裔失记,待考待查。《梁书》“列传第四十五”庐江灊人何氏三高的传中:“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又于寺内立明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远以状启。昭明太子钦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
子朗公<≡>坤公长子
         何子朗,字世明,南东海郯人。与逊、思澄齐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齐武帝永明癸亥元年(公元483年)四月为散骑常侍。其后失记,待考。
子守公<≡> 坤公次子
         何子守,字世禄,徙西城,其后失记,待考。
逊 公<≡>询公之子
         何逊,字仲言,南东海郯人。宋明帝刘彧泰豫元年壬子(公元472年)生,梁武帝萧衍大同二年丙辰(公元536年)殁。八岁能赋诗,南北朝时仕梁,为扬州法曹。公廨有梅一株,逊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思梅花不得,因请再任扬州,上从之。至日花适盛开,逊于东阁延(请)诸名士赏之,笑傲终日。少与族兄思澄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称为“东海三何”。沈约谓逊曰:“每见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武帝天监中(公元502年—公元519年)为水部郎中。《梁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三何逊传:“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也。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祖翼,员外郎。父询,齐太尉中兵参军。”
寘南公<≡>僩公之子
         何寘南,逊公堂兄。后裔失记,待考。(何逊诗《仰赠从兄兴宁寘南》:“家世传儒雅,贞白仰余徽。宗派已孤狭,财产又贫微。棲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松笔时临沼,蒲简得垂帷。幸逢四海泰,日月耀增辉。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一朝异言宴,万里就暌违。远江飘素沫,高山郁翠微。相思对淼淼,相望隔巍巍。死灰终不然,长岑且未归。当怜此分袂,脉脉泪沾衣。”)
邦用公<≡> 敬模公之子
  何邦用,字显文,号礼齐。南北朝时陈宣帝太建元年己丑(公元569年)生,唐进士出身,原居江南省石城东街曾江西洪州方伯(即一方之长)。后卜居饶州之韩山庄。伯典继嗣邦用。
之元公<≡>法胜公之子
  何之元,生一子:伯典。庐江潜人(今安徽霍山东北)。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生,历事南朝梁、陈二朝。南朝梁武帝天监年末,为杨州议曹从事史,后任安西刑狱参军。梁太清年间(公元547-549年)侯景之乱时,任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梁敬帝册为司空咨议参军,领记室,后为中书侍郎。南朝陈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为中卫府功曹参军,后迁咨议参军。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攻陷京城建康(今南京),之元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今江苏武进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在家中逝世。葬安徽怀宁独秀山下,人称“晋陵坟”,遂名其地曰“晋陵畈”。
思澄公<≡>敬叔公之子
         何思澄,字元静,生二子:燉、炳。南东海郯人。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生,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殁。因作《游庐山诗》,见重于沈约。齐和帝中兴间为殿中侍御史。少与宗人水部郎中逊及散骑常侍子郎俱擅文名,世称“东海三何”。《南史》卷七二·列传第六二文学传之何思澄传下:“何思澄,字元静,东海郯人也。父敬叔,齐长城令,有能名。”《梁书》卷五○·列传第四四文学下载何思澄传:“何思澄,字元静,东海郯人。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杭令。”……初,思澄与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思澄闻之,曰:“此言误耳。如其不然,故当归逊。”思澄意谓宜在己也。
纬 公<≡> 求公之子
  何纬,刘氏生二子:锡、镂。拜国子祭酒,不就。学者称“文辉先生”。葬祖墓右侧。
撰 公<≡>胤公之子
  何撰,孙氏生一子:豫。庐陵王辟为主簿,不就。
榖 公<≡>戢公长子
  何榖,胡氏生一子:鍊。事迹失纪。
琨 公<≡>戢公次子
  何琨 ,字琨玉,约生于南朝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乙巳(公元465年)前后,任中书侍郎。妣徐氏,生二子:锜、顺。葬安徽省怀宁县大丰乡独秀山下。
婧英公<≡>戢公之女
  何婧英,南北朝时南齐三任帝萧昭业之皇后。
行一公<≡>耿公长子
  何行一,妣徐氏。夫妇俱葬父何耿墓侧。
迟任公<≡>耿公次子
       何迟任,为何点嗣子。
珏 公<≡> 敬容公长子
  何珏,字两玉,官秘书丞,早卒。妣任氏生一子:钺。与父敬容合墓。
瑱 公<≡>炯公长子
         何瑱,字殿玉(有称玺)。妣程氏,生一子:锐。葬潜山县湖田何家老坟林丑山未向。
瓕 公<≡>炯公次子
         何瓕,宦迁,失记。
冕 公<≡>敬胜公之子
         何冕,字服周,妣陶氏,生一子:镕。
嗣 公<≡>亮公之子
        何嗣,生一子:光。
曼倩公<≡>迈公之子
  何曼倩,曾封为建宁县侯。其余失纪。
第三十世
伯典公<≡>之元公之子
        何伯典,字宪章,生二子:冏,涣(亦作焕)。居晋陵(今江苏省武进县畈上乡何墅村)。与其父之元,均为隋朝哲学家王通之门生。
燉 公<≡>思澄长子
  何燉,妣诸氏,生一子:桂。
炳 公<≡>思澄次子
        何炳,失纪。
锡 公<≡>纬公长子
        何锡,字天甲,迁居何民社。妣萧氏,生一子:潮。葬皖口山(今安徽怀宁县)。
镂 公<≡>纬公次子
        何镂,失记。
豫 公<≡>撰公之子
  何豫,生一子:璋。迁潜山县,其余失纪。
鍊 公<≡> 榖公之子
  何鍊,字永季,生一子:湜。
锜 公<≡>琨公之子
        何锜,号美斋,沈氏生二子:钊、洛。约生于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三年乙丑(公元485年)前后。
钺 公<≡>珏公之子
  何钺,字赐黄,王氏三子:洁、潆、涛。累征不仕。夫妇葬潜山县凤凰山。
锐 公<≡>瑱公之子
  何锐,字孟颖,妣郑氏,生一子:泗。
镕 公<≡> 冕公之子
        何镕,失纪。
光 公<≡>嗣公之子
        何光,生一子:元廓。
第三十一世
冏 公<≡>伯典公长子
  何冏,生二子:源濬、源长。其余失纪。
涣 公<≡>伯典公次子
  何涣,生一子:源粹。常州晋陵何墅村(今江苏省武进县畈上乡何墅村)人,以国子起家,官至御史,列台阁,时值堂下有柏,赐为“柏台”。后世称御史为柏台。何涣以母疾而弃官,又遇兵荒交集,于是客寓阆州(今四川苍溪、阆中),养老终年。
桂 公<≡>燉公之子
  何桂,生一子:锷。
潮 公<≡>锡公之子
  何潮,字希汪,号海门。妣孟氏,生二子:廷梧,廷梓。隋朝时任通事舍人,殁葬皖口山父何锡墓侧。
涛 公<≡>钺公之子
  何涛,字山公,高尚不仕。妣冯氏,生一子:廷桂。夫妇合葬凤凰山父墓右。
泗 公<≡>锐公之子
  何泗,字学洙。妣鲁氏,生一子:廷槐。其余失纪。
湜 公<≡>錬公之子
  何湜,伍氏生三子:廷桤、廷檄、廷枚。其余失纪。
钊公<≡>锜公长子
        何钊,失记。
洛 公<≡>锜公次子
        何洛,字景周,号京房,约生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五年丙戌(公元506年)前后,迁赣州。妣孔氏,生一子:廷楠。其余失纪。
元廓公<≡>光公之子
        何元廓,失记。
第三十二世
源濬公<≡>冏公长子
  何源濬,生一子:若揆。事迹失纪。
源长公<≡>冏公次子
  何源长,失纪。
源粹公<≡>焕公之子
  何源粹,生三子:昌期(亦作昌明)、昌运、昌浩。池州(今安徽贵池市)人。以孝闻于世,人称之为曰孝子,或青阳孝子。其父(焕)以孝子闻名,人称何氏为“世孝”。
锷 公<≡>桂公之子
  何锷,生二子:沚、堦。
廷梧公<≡> 潮公长子
  何廷梧,字鸣凤。妣邱氏,生一子:烨。
廷梓公<≡> 潮公次子
  何廷梓,字国乔,唐太史令。精天文,熟星象。为人不立崖岸,不谋产业。妣裴氏,赠恭人。生三子:蒸、熙、杰。
廷桂公<≡>涛公之子
  何廷桂,字紫芬,卫氏生二子:煌、烺。潜山县人,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任平阳令。著有《潜山文休》十二卷,《老庄合参》二十二卷行于世。入潜山县志。葬潜山县湖田何家老坟林。
廷槐公<≡> 泗公之子
        何廷槐,字东葵,迁居安徽怀宁县高坂。妣张氏,生二子:薰、胡。
廷恺公<≡>湜公长子
  何廷恺,字玉林。妣诸葛氏,生二子:焜、熠。
廷楠公<≡>洛公之子
  何廷楠,名炀,字嘉和,约生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六年乙巳(公元525年)前后。宦迁江西赣县州兴国县尹。卒于署。妣王氏,生一子:址。夫妇合葬铜钟山下,南向。
第三十三世
若揆公<≡>源濬公之子
  何若揆,生二子 :恭、泰。
昌期公<≡>源粹公之子
  何昌期,连山人,寄籍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北,或山东巨野),与李白交谊甚厚。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前后),与安禄山叛军作战,以武功拜千牛卫将军。卒葬石拱桥山。(有子,本谱牒未再延伸。)【按:该支系平均代差过大,许有断代。有何氏谱载: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修谱可客观考增两代来使其符合繁衍规律。】
沚 公<≡>锷公长子
  何沚,中书侍郞。
堦 公<≡>锷公次子
  何堦,生子一:邕。给事中庶子。
烨 公<≡>廷梧公之子
  何烨,迁安徽省徽州菊径。
蒸 公<≡> 廷梓公长子
        何蒸,妣杜氏,生一子:埏。
熙 公<≡> 廷梓公次子
        何熙,失记。
杰 公<≡> 廷梓公三子
        何杰,失记。
煌 公<≡> 廷桂公长子
  何煌,字善继。妣李氏,生二子:成塾、成培。
烺 公<≡>廷桂公次子
  何烺,字养述。妣查氏,生一子:定埈。
薰 公<≡>廷槐公长子
        何薰,字馨远,唐朝知陇州。妣向氏,生二子:埒、墉。
胡 公<≡>廷槐公次子
        何胡,又名细胡。因随兄入陇州后经商,入胡地,精通多族语言,人称“细胡”(精致的大智慧者)。发迹于西城,为迁郫县始祖,生二子:通、妥。
焜  公<≡>廷恺公之子
  何焜 ,字辉卿,妣田氏,生一子:基。
址  公<≡>廷楠公之子
  何址,字守基,约生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九年癸亥(公元543年)前后。妣孙氏,生一子:权。
第三十四世
恭  公<≡>若揆公长子
  何恭,生一子:眉。事迹失纪。
泰  公<≡>若揆公次子
  何泰,失纪。
邕 公<≡>堦公之子
  何邕,生一子:蕃。唐为少傅。杜甫赠诗云: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何君随燕雀,薄暮走红尘。
埏  公<≡>蒸公之子
  何埏,生一子:谋。事迹失纪。
成塾公<≡>煌公长子
        何成塾,字泽溥,妣禇氏,生一子:宪章。
成培公<≡>煌公次子
        何成培,生一子:宪廷。失纪。
定埈公<≡>烺公之子
  何定埈,失纪。
埒  公<≡>薰公长子
  何埒,字俦瞻,妣朱氏,生一子:诰。事迹失纪。
墉 公<≡>薰公次子
        何墉,失纪。
通 公<≡>胡公长子
        何通 ,生一子:稠。事迹失纪。
妥 公<≡>胡公次子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隋代音乐家与哲学家。父何细胡是西城人,在梁朝经商致富,遂家居郫县(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何妥机敏聪慧,八岁入国子学。开皇十二年(592年)以国子博士受命考定钟律。又曾献上何妥车。以国子祭酒卒于官。著有《乐要》一卷、《周易讲疏》十三卷等。子:何蔚,隋朝秘书郎。
基 公<≡>焜公之子
  何基,官迁事迹失纪。
权 公<≡>址公之子
  何权,名绥,字楼凤,约生于南朝陈文帝陈蒨天嘉四年癸未(公元563年)前后。妣苏氏,生一子:祥。殁葬失纪。
第三十五世
眉  公<≡>恭公之子
  何眉 ,生一子:清渭。事迹失纪。
蕃 公<≡>邕公之子
  何蕃,生一子:坚。太学生,仕至鸿胪侍卿。
谋  公<≡>埏公之子
  何谋,生一子:赞。事迹失纪。
宪章公<≡>成塾公之子
  何宪章,后世系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诰 公<≡>埒公之子
        何诰,字圣颁,生一子:耀。事迹失纪。
稠 公<≡>通公之子
        何稠,字桂林。事迹及后裔失纪。
蔚 公<≡>妥公之子
       何蔚,生一子:纯。隋朝秘书郎。
祥 公<≡>权公之子
       何祥,字瑞芝,约生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前后,从大儒王通游学,通五经。妣马氏,生二子:昕、昭。殁葬时地不明。
第三十六世
清渭公<≡>眉公之子
        何清渭,生一子:榕。事迹失纪。后世系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埏 公<≡>谋公之子
  何埏,生一子:立。事迹失纪。后世系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耀 公<≡>诰公之子
       何耀,字玉彩,生六子:宗志、宗慰、宗悫、宗恕、宗思、宗恩。唐并州法曹。后世系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纯 公<≡>蔚公之子
        何纯,字伯典,事迹失记。生子:令思。
昕 公<≡>祥公长子
  何昕,约生于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前后,殁时不明。唐太宗贞观二年戊子(公元628年)封散骑侍卫。妣马氏(亦说唐氏),生二子:嘉、奖。由潜山徙居九江,葬九江瑞昌(地点未明确记载,尚未找到墓址)。
昭 公<≡>祥公次子
  何昭,官迁失纪。
第三十七世
令思公<≡>纯公之子
        何令思,飞骑中郎将,破薛延陀于石堡城。何弘敬上溯之六世祖,生一子:源精。
嘉  公<≡>昕公长子
  何嘉,迁居安徽宿松。事迹与生殁葬均失纪。
奖  公<≡>昕公次子
       何奖,名万邦,字邦用,又字步宵,官名朝缪,唐朝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戊子(公元628年)生,曾任吏部尚书,住金陵(南京)石城街;元妣王氏;复妣黄氏,贞观五年辛卯(公元631年)生,二妣生九子:偕、渭、兴、升、俊、享、向、昌、仁。因九子迁居九地,号曰“九井”,其后裔均皆昌盛,遍及各地,称“九井何氏”。女四。公与妣葬金陵(南京)狮子山合茔,巳山亥向。江西瑞昌第九次修谱时,曾赴南京狮子山寻访,未得。
第三十八世
源精公<≡>令思公之子
         何源精,守祖墓,赡养父母,恪尽职守,闻名州里。生一子:孝物。
偕 公<≡>奖公长子
         何偕,字仲元,行一,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五月十二日生,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丙午殁。卜居九江。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官拜银清光禄大夫。妣陈氏,生二子:贽(质)、申;续妣英国公之女夏氏,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癸亥十二月生(注:英国为江淮地区古国之一,地域为湖北英山县境与罗田蕲春一带),生四子:巩、群、开、阜。公殁葬江西瑞昌宅前市桃花山,原址已盖满房屋,形成集镇。公元1993年清明前,何偕后裔在今瑞昌范镇东山何庄为何偕重建墓塚立碑,永作纪念;公元2010年瑞昌第九次修谱期间,再重修,并扩大规模;公元2019年瑞昌何氏宗亲会筹建了“偕公祠”。
                             唐殿中丞仲元公志
        公讳偕,字仲元,其先庐江潜人也。自晋至于隋唐间,屡世簪缨,代有显者。曾祖讳祥,祖讳昕,父讳奖。公生有异才,大通经史与诸子百家之书,学有根底,一举而中科甲,释褐授秘书校书郎,知庐陵县,再调当涂县,改大理评事移守鬱林州,迁大理寺丞,除楚州通判转殿中丞。任满还京,奉旨朝议,被疾,命子促治,舟以归,到家余旬不起,寿终正寝,享年五十有三。后葬公于邑之桃花山。
        公为当涂有异政:当涂地居大泽,通鄱阳湖,沿湖居民良田,环以大圩,被洪涛摧齿,民由此穷匮。冬水涸,公令百姓如十步密植杨柳,迨春夏泛滥,浮新敝草、茭苇葭芦漂泛之物,积聚其间,随长随没,自成一堤,自是不复有水患矣。又兴废圩十三,得田数千顷。凡缺而畚筑之坚,旱而须灌溉之水者,俱有条约次序布告以为之法。民于是名其圩曰“何公圩”,堤曰“何公堤”,在江之东,当涂遂为富邑,当涂之民遂为良民。故邑中为置生祠,及去,号呼遮道,数十年而爱戴之若新。古所谓“召父杜母”,公是也。
        自楚还朝,奏疏万余言,其旨俱救溺扶衰、兴滞除弊,其后罔有不验。公之懿行甚多,此载之当涂志中者也。
       摘自江西靖安(《何氏宗谱》-奖、偕、申公九井支系……公元2018年续修)第622页
渭 公<≡>奖公次子
  何渭,妣谈氏。迁居河南省新居,后续情况不明。
兴 公<≡>奖公三子
        何兴,妣蒋氏。迁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生子失纪。(注:奖公之三子兴公,兴公之后裔季什公,元末明初人。季什之子荣甫、玉甫、次甫、祥甫。荣甫之子秀一、二、三、四、五、六、七及祥甫之子谷用等及其子孙洲、澜、湖、海等老谱记述其由鄱阳瓦屑坝迁居湖北麻城。今麻城季什公后裔谱,存在断代情况,待考。)
【研按:季什公后裔繁衍至今约27代,许为偕公后彦巡子同名“何兴”后裔,因明清修联宗谱,不知而互相抄配曲解,造成了几百年的断代问题。】
昇 公<≡>奖公四子
  何昇,妣王氏。迁居江西省南康赤土墩(许为今赣州市南康区赤土村),后裔有今湖北随州何宗彦支系,其他待考待查。
俊 公<≡>奖公五子
  何俊,妣徐氏。迁居德安岷山下,后续情况不明,待考。
享 公<≡>奖公六子
        何享,妣吴氏,生一子:彦彰。迁居江西省饶州。
向 公<≡>奖公七子
         何向,迁居江西省湖口东山下。未联系过,后续待考。
昌 公<≡>奖公八子
  何昌,妣温氏。迁居兴州何山头,后裔待考。【按:兴州,即今陕西略阳。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顺政郡,武德元年复置兴州。】
仁 公<≡>奖公九子
  何仁,妣陈氏。迁居建昌(今江西省永修)溪北源。
第三十九世
孝物公<≡>源精公之子
         何孝物,本州军校,生一子:俊。
贽(质)公<≡>偕公长子
  何贽,生一子:实廷;一女,适梁姓。由瑞昌迁居德化榔山庆云寺前,后又徙居湖北之永兴,即今大冶兴国洲。唐玄宗时,官至恩州司院参军。公殁于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正月十二日丑时,妣殁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九月十六日未时。公妣合葬于质庄上首山,庚申向。
申  公<≡>偕公次子
         何申,官迁江西丰城,事迹失纪。公元2018年,江西靖安续修《何氏宗谱》,乃奖-偕-申公九井支系。
巩  公<≡>偕公三子
  何巩 ,妣陈氏生二子 :景元、景亨。何巩,字子固,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甲申生,迁居江西瑞昌瀼溪宅前市筋竹寺(今瑞昌范镇)。任江西信州玉山县尹,其后人住瑞昌筋竹寺前市。夫妇殁葬玉山县。其余事迹无考。
群  公<≡>偕公四子
  何群,名介叔,妣蒋氏。与三兄何巩同住宅前市。登进士第、春官擢江南西路安抚使、洪州方伯。其余失纪。
开  公<≡>偕公五子
  何开,妣骆氏。事迹失纪。
阜  公<≡>偕公六子
  何阜,仕官至太尉。其余失传。
彦彰公<≡>享公之子
        何彦彰,生一子:安。
第四十世
俊  公<≡>孝物公之子
         何俊,本州军校,赠左散骑常侍。生一子:默。
实廷公<≡>贽公之子
         何实廷,妣李氏,生二子:原旭、原道。公妣合葬何家湾细山儿,庚戌庚辰为茔。
景元公<≡>巩公长子
        何景元,字夺魁,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生。妣元氏,生五子:容远、致远、信远、彦远、仁远。
景亨公<≡>巩公次子
  何景亨,任江西信州(今上饶)玉山县令。
何安公<≡>彦彰公之子
        何安,生一子:妥。
第四十一世
默 公<≡>俊公之子
         何默,夏州衙前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太常卿,赠太保。生一子:进滔。
原旭公<≡>实廷长子
  何原旭,万氏生一子:有政。公妣合葬云山脚,庚甲向。
原道公<≡>实廷次子
  何原道,妣王氏,殁葬何基湾细山边。无传。
容远公<≡>景元公长子
        何容远,谢氏生二子:伯清、伯滨。容远,字士行,又字涵万,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七月十八日生;谢氏,天宝癸未(公元743年)年生。
致远公<≡>景元公次子
  何致远,字极元,无传。妣周氏,生二子:若渊、若济。
信远公<≡>景元公三子
  何信远,字诚大,妣赵氏。事迹失纪。
彦远公<≡>景元公四子
  何彦远,字心俊,妣赵氏。事迹失纪。
仁远公<≡>景元公五子
  何仁远,字德周,妣钱氏。事迹失纪。
何妥公<≡>何安公之子
         何妥,生一子:易于。龍州刺史。
第四十二世
进滔公<≡>默公之子
         何进滔(780-840年),字端公,唐朝灵州(今宁夏吴忠古城镇)人。家世军籍,曾祖父何孝物,祖父何俊。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马使。进滔客居魏博,从田弘正为魏博将,元和十年(815年),田弘正奉诏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王承宗派骑兵攻击魏博兵营,田弘正派何进滔迎战,大胜之。记功衙内都知兵马使。元和十三年(818年),讨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何进滔率铁骑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以功升授兼侍御史。田弘正死后,依附史宪诚。大和三年(829年),史宪诚被杀,何进滔稳定军心,后唐廷授为魏博节度使,任内民心安定,大得民情。开成五年(840年),卒于任上。赠太傅。唐文宗命柳公权为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妣康氏,卫国太夫人。生二子:弘敬(重顺)、重霸。【《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何进滔,灵武人也。曾祖孝物,祖俊,并本州军校。父默,夏州衙前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试太常卿。以进滔之贵,赠左散骑常侍。进滔客寄于魏,委质军门,事节度使田弘正。弘正奉诏讨郓州,破李师道,时进滔为衙内都知兵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太和三年,军众害史宪诚,连声而呼曰:"得衙内都知兵马使何端公知留后,即三军安矣。"推而立之。朝廷因授进滔左散骑常侍、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为魏帅十余年,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平章事卒。《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五·籓镇魏博》:何进滔,灵武人,世为本军校。少客魏,委质军中,事田弘正。弘正攻王承宗,夜以兵压镇州。承宗使健将以铁冒面,引精骑千馀驰魏壁。进滔率猛士逐之,几获,镇人大惧。从讨李师道,以功兼侍御史。宪诚死,军中传讠虖曰:"得何公事之,军安矣!"进滔下令曰:"公等既迫我,当听吾令。"众唯唯。"孰杀前使及监军者,疏出之。"凡斩九十馀人,释胁从者。素服临哭,将吏皆入吊。诏拜留后,俄进授节度使。居魏十馀年,民安之。进累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成五年死,赠太傅,谥曰定。】
有政公<≡>原旭公之子
         何有政,吴氏生二子:朴常、朴宁,女一,适董姓。有政,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生于,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殁;吴氏,玄宗开元廿三年(公元735年)生,德宗二年(公元781年)殁。合葬云山,戌辰向。
伯清公<≡>容远公长子
  何伯清,字明成,妣褚氏。事迹失纪。
伯滨公<≡>容远公次子
  何伯滨,熊氏生三子:曰政、曰光、曰微。伯滨,字舒纶,号用川,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三月十四日亥时生;妣熊氏,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二月十七日丑时生。由瑞昌瀼溪宅前市迁居瑞昌水陆库头,生三子:曰政、曰光、曰微。曰光、曰微迁居江西彭泽发展。滨公殁葬于水陆蔡家垉下首之枫树墈公路旁。
若渊公<≡>致远公长子
  何若渊,字深极,妣姚氏,生一子:曰明。事迹失纪。
若济公<≡>致远公次子
  何若济,字用编,妣杨氏。事迹失纪。
易于公<≡>何妥公之子
  何易于,生一子:焕。益昌令。何易于(生卒年不详),唐代官员,唐文宗太和年间(826—836年)任利州益昌县令,后调任绵州罗江令。主要事迹载于《新唐书·循吏传》及孙樵《书何易于》。任益昌令期间,何易于遇刺史崔朴春游强征民夫拉纤,亲引纤绳劝阻刺史离去,形成“县令挽纤”典故。时值朝廷加重茶税,抗命焚毁征税诏书,得观察使默许未遭弹劾。治理期间以俸禄资助贫弱,亲自调解讼案,三年内监狱无囚犯。会昌年间(841—846年)调任罗江令,接待刺史裴休时仅派三名随从,获其赞赏。其事迹由孙樵记录后被欧阳修编入《新唐书·循吏传》。
第四十三世
弘敬公<≡>进滔公长子
         何弘敬(807-866年),原名重顺,唐武宗赐名弘敬,字子肃,灵州灵武县(今宁夏永宁县)人。唐朝晚期割据军阀,魏博节度使何进滔之子。十八岁从军,累有战功。唐文宗即位,拜御史中丞、上柱国,迁御史大夫。唐武宗开成五年,袭任魏博节度使,授游击将军、金吾卫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参与泽潞之战,平定刘稹之乱,授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唐懿宗咸通六年,平定交趾之乱,拜检校太尉、中书令、楚国公。咸通七年(866年),去世,享年六十岁,赠太师。公妣武威安氏,累封燕国、魏国、楚国夫人。生五子:全皞、全肇、全绰、全昪、全卿。一女,适南阳张氏,封庐江县君。【《何弘敬墓志铭》:公讳弘敬,字子肃,庐江人也。周唐叔虞之后,十代孙万食采於韩,封为韩氏,至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流散。吴音轻浅,呼韩为何,因以为氏。汉时比干於公为始祖。比干生嘉,为庐江郡长史,罢居灊县南乡福贵里,遂以庐江为郡望。至公九代祖妥,仕隋为国子祭酒、襄城公;文德辉赫,冠绝当时,厥后因称襄城公房。又六代祖令恩,忠勇迈世,武艺绝伦,以中郎将统飞骑,破薛延陀於石堡坡,与将军乔叔望、执失思力,争功为叔望所诬,兼并部曲八百人,迁於魏、相、贝三州,功名震曜,代济其美。由是公家于魏。曾祖俊,赠左散骑常侍,生太保讳默,太保生太师讳进滔。公太师之嗣也,卫国太夫人康氏出焉。……公娶武威安氏,累封燕国、魏国、楚国夫人。有子五人:长曰全皞,起复云麾将军、守金吾将军、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充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次曰全肇,奉义郎、检校光禄少卿、兼贝州别驾、赐绯鱼袋。次曰全绰,奉义郎、行贝州司仓参军。次曰全升,文林郎、前守贝州司户参军。次曰全卿,奉义郎、行魏州大都督府户曹参军。女一人,适南阳张氏,封庐江县君。……】
重霸公<≡>进滔公次子
        何重霸,生一子:峻。
朴常公<≡>有政之子
        何朴常,杜氏生子一:文仲。朴常,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生,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殁;杜氏,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生,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殁。公妣同葬云山脚。
曰政公(公甫)<≡>伯滨公长子
  何曰政,张氏生三子:祖元、祖瑀、祖尧。曰政,字公甫,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四月初五日子时生。进士出身,曾任乐平县令。后解组回瑞昌遁迹苏山。去世后,何氏几十庄共建“甫公祠”,即富有盛名的“何家祠”。解放后无人敢去管理,至“文革”中损毁倒塌。葬于瑞昌张家铺村上首屋背后山,名圆椅地。坐北向南,前有香炉山。
曰光公<≡>伯滨公次子
  何曰光,妣王氏,生二子:祖汤、祖卿。事迹失纪。
曰微公<≡>伯滨公三子
  何曰微,妣朱氏,迁居江西彭泽。事迹失纪。
曰明公<≡>若渊公之子
  何曰明,妣陈氏,生一子:祖文。其他失纪。
何焕公<≡>易于公之子
        何焕,生一子:旦。御史大夫。
第四十四世
全皞公<≡>弘敬公长子
        何全皞(825-870年),检校右仆射、御史大夫、魏博节度使。灵州(今宁夏永宁县)人。父亲去世,作为魏博军的指挥使之一,士兵拥戴继位。867年,为魏博节度使,协助平定庞勋叛乱。治军严苛,士兵畏惧。870年,士兵哗变,殁于乱中。生二子:中立、神剑。【《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咸通七年)六月,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薨,军中立其子左司马何全皞为留后。秋七月,以何全皞为魏博留后。”】
全肇公<≡>弘敬公次子
        何全肇,奉义郎、贝州别驾、赐绯鱼袋。
全绰公<≡>弘敬公三子
         何全绰,奉义郎、贝州司仓参军。
全昪公<≡>弘敬公四子
         何全昪,文林郎、贝州司户参军。
全卿公<≡>弘敬公五子
        何全卿,奉义郎、魏州户曹参军。
峻  公<≡>重霸公之子
        何峻,后裔失记。
文仲公<≡>朴常之子
  何文仲,黄氏生二子:章宪、章明。文仲,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86年)生,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8年)殁;黄氏,德宗四年(公元783年)九月十一日子时生,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殁。公妣同葬何基湾。
祖元公<≡>曰政公长子
         何祖元,字乾大,妣冯氏,迁居江西九江,无传。
祖瑀公<≡>曰政公次子
  何祖瑀,田氏生三子:汝荣、汝弼、汝㧑。祖瑀,字振夏,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辛丑(公元821年)五月十日寅时生。由瑞昌库头迁居瑞昌花园乡大店,殁葬大店松林坪左首,均政左边,有碑。
祖尧公<≡>曰政公三子
  何祖尧,字明唐,妣许氏,迁居江西九江,事迹失纪。
祖汤公(渭)<≡>曰光公长子
  何祖汤,字布商,妣孙氏,迁居九江。事迹失纪。
祖卿公<≡>曰光公长子
  何祖卿,字佐甫,妣吴氏,迁居九江。事迹失纪。
祖文公<≡>明公之子
  何祖文,妣马氏,生一子:逢运。事迹失纪。
何旦公<≡>何焕公之子
  何旦,生一子:群。临江司理。
第四十五世
中立公<≡>全皞公长子
        何中立(849-948年),字大本,唐袁州新喻县(今江西省新喻市)人。唐僖宗时,官至兵部司马。乾符二年(875),南诏屡陷播州,播州原住民族又复叛朝廷,何中立被唐僖宗封为平播将军,命挂大将军印,征讨播州。何中立领兵由长安出发,经成都、资州内江、渝州南平至綦市(今綦江),遇陷播州的南诏队据险设关把守,何中立浴血奋战,连破三关。最后因兵少难攻,遂请求唐王朝增援军队。播平,中立为平播大将军,后封镇南侯,仍挂大将军印,驻军九龙(今新卜镇)。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中立卒,长子正乾袭其职及封地,后代袭播州总管、播州长官司长官,子孙分布今遵义市五城区及附近各县。妣和氏,生二子:正乾、正坤。
神剑公<≡>全皞公次子
         何神剑(851-923年),迁太原,后梁时,累赠左骁卫大将军。生一子:福进。
章宪公<≡>文仲长子
         何章宪,吴氏生一子:用锤,女一,适黄姓。章宪,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生。吴氏,生与夫同庚。公妣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殁,葬庙儿咀,乾山巽向。
章明公<≡>文仲次子
         何章明,范氏生一子:用铜,女一,适万姓。章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生。范氏,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七月十二日卯时生。公妣殁于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同茔葬细山儿。
汝荣公<≡>祖瑀公长子
  何汝荣,字发林,妣王氏。事迹失纪。
汝弼公<≡>祖瑀公次子
  何汝弼,字辅廷,妣陈氏。事迹失纪。
汝㧑公<≡>祖瑀公三子
  何汝㧑,向氏生二子:美辉、光辉。汝㧑,字公献,号玉辉,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丙寅(公元846年)八月十五日卯时生。官至监察御史。著有《百晓楼诗草》四卷行世。向氏,大中元年丁卯(公元847年)三月十八日未时生。
逢运公<≡>祖文公之子
  何逢运,字官极。妣湛氏,生一子:千春。事迹失纪。
何群公<≡>何旦公之子
  何群,生三子:逢源、琰、鉴。直龙图阁。
第四十六世
正乾公<≡>中立公长子
         何正乾,其后事迹及具体世系可参见《遵义何氏族谱》,参考简世系如下:何正乾-何继业-何承宦-何万-何文宗-何轸-何昌盛-何新民-何果-何彦清-何钦-何荣祖-何婴-何友喜-何琛-何祥-何敬德-何晖-何敏林-何海-何景秋-何懋……
正坤公<≡>中立公次子
         何正坤,其后事迹及具体世系可参见《遵义何氏族谱》,参考简世系如下:何正坤-何继笏-何承天-何群-何文广、何文政。(1)-何文广-何庆、何清、何祥-何德坤-;(2)-何文政-何贞-何理讫-何永才、何永贤、何永祥、何永清、何永信、何永全、何永舟、何永庆、何永义-……【按:该世系如果能再进一步考证清楚而得到公认,则可解决西南很多支系何氏谱一直以来搞不清的源流混乱问题。】
福进公<≡>神剑公之子
        何福进(889年—954年),字善长,五代后唐至后周时期将领。何福进自少便以骁勇闻名,后唐庄宗时为宿卫军校。兴教门之变时,拼死护卫庄宗,历官郑、陇二州防御使。后晋出帝时,入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辽国灭后晋后,被辽军挟持北归,途中与李筠等合谋驱逐辽军,收复镇州,受后汉高祖刘知远擢升。又辅佐枢密使郭威夺取政权,建立后周,累官至成德节度使。在任数年,使北境安定。显德元年(954年),何福进入朝觐见,改授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旋即病逝于东京,年六十六。累赠至中书令。宋太祖时官至建武军节度使,卒赠侍中。妣杨氏,生一子:继筠。【《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书)列传四》:何福进,字善长,太原人。父神剑,累赠左骁卫大将军。福进少从军,以骁勇闻。】
用钟公<≡>章宪之子
  何用钟,陈氏生二子:英、华。女一,适刘姓。用钟,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生,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殁;陈氏,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生,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殁。公妣同葬龟山尾,戌辰向。
用铜公<≡>章明之子
  何用铜,文宗元年生,失纪。
美晖公<≡>汝㧑公长子
  何美晖,字映合,又字日明,亦名世发。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五月初三日寅时生。妣周氏,乾符二年乙未(公元875年)四月生。子二:均政(墓碑记为君正)、均祥(墓碑记为君祥)。事迹失纪。
光晖公<≡>汝㧑公次子
  何光晖,字日耀,亦名世启。妣向氏。事迹失纪。
千春公<≡>逢运公之子
  何千春,字炳皇,妣费氏,生一子:均朝。千春夫妇葬瑞昌高丰乡龚家湾背后,北向,有碑。
逢源公<≡>何群公长子
        何逢源,生一子:时。
何琰公<≡>何群公次子
        何琰,生二子:泽、溥。
何鉴公<≡>何群公三子
        何鉴,生二子:济、浚。
第四十七世
继筠公<≡>福进公之子
        何继筠(920年-971年),字化龙,一字袭之。河南(河南商丘)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后周天平军节度使何福进之子。何继筠早年仕于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历任供奉官、成德衙内都校、钦州刺史、内殿直都知、棣州刺史等职,随父作战。后周恭帝时,改西北面行营都监。北宋建立后,继续镇守棣州,并参与出征北汉,奉命于石岭关阻击南下辽军,在阳曲县北取得大捷。以功官至建武军节度使、判棣州。开宝四年(971年),何继筠去世,年五十一岁。获赠侍中。何继筠为人深沉有谋略,守边二十年,与士卒共甘苦,多次以少胜多,能使辽人畏服。生二子:承睿、承矩。【《宋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二》:何继筠,字化龙,河南人。父福进,历事后唐至周,累官忠武、成德、天平三节度。】
切英公<≡>用锺之子
         何切英,董氏生二子:磋玉、磋珠。切英,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生,梁太祖(朱温)三年(公元909年)殁;董氏,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生,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殁。俱葬屋后山。
均政公<≡>美晖公长子
  何均政,杨氏三子:孟羔、孟荣、孟贵。均政,字光耀,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戊午(公元898年)八月初三日巳时生;妣杨氏,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公元894年)二月初六日申时生。妣与祖合葬瑞昌花园乡大店屋下首松树坪,坐北向南,戌山辰向,有碑。
均祥公<≡> 美晖公次子
  何均祥,失纪。
均朝公<≡>千春公之子
  何均朝,字思达,法名花仙,无传。葬瑞昌洪下迪畬庄南、大王庙后之桃垅东向。
何时公<≡>逢源公之子
        何时,生一子:宪。临江司理。
何泽公<≡>何琰公长子
        何泽,字令达,其余失记。
何溥公<≡>何琰公次子
        何溥,字令通(922-1019),袁州宜春人,生润。
何济公<≡>何鉴公长子
        何济,失记。
何浚公<≡>何鉴公次子
        何浚,失记。
第四十八世
承睿公<≡>继筠公长子
        何承睿 ,随何继筠于石岭关大破辽国。
承矩公<≡>继筠公次子
        何承矩(946-1006年),字正则,河南洛阳人。北宋大臣,建武军节度使何继筠的儿子。起家棣州衙内指挥使,从征北汉,授闲厩副使。宋太宗即位后,奉命监管泉州军事,镇压福建的叛乱有功,迁闲厩使(崇仪使)先后,治理河南府、潭州、潘州、沧州、雄州,抵御契丹进攻。宋真宗嗣位后,知雄州,支持屯田和榷场事宜,历任英州团练使、知澶州、雄州团练使、齐州团练使。景德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获赠相州观察使。生四子:龟龄、昌龄、九龄 、遐龄。【《宋史 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二》:以其子龜齡為侍禁;昌齡、九齡為殿直;遐齡為齋郎。緣邊洎涿、易州民,聞承矩卒,皆相率詣雄州發哀飯僧。昌齡娶齊王女太和縣主,至內殿崇班。昌齡子象中,為閤門祗候。】【按:据《宋史》载记何承矩前后世系,可证其不等于九井何氏谱·偕公支系后的“何孟贵”,因此不能再载传原谱攀附名人的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内容。
磋玉公<≡>切英长子
  何磋玉,饶氏生一子:尚存。女一,适姜姓。磋玉,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生,后梁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殁。饶氏,懿宗四年(公元863年)生,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殁。公妣同葬何基园细山儿,戌辰向。
磋珠公<≡>切英次子
  何磋珠,懿宗六年(公元865年)生,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殁;方氏,懿宗九年(公元868年)生,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九月殁。合葬宅后山,庚甲向。无传。
孟羔公<≡>均政公长子
  何孟羔,字承裕。星子蓼花,星子谱中为孟一公。
孟荣公<≡>均政公次子
  何孟荣,字承敬。星子温泉,星子谱中为孟二公。
孟贵公<≡>均政公三子
  何孟贵,陶氏生一子:龙凤。孟贵,字文美,官至武功大夫,封太尉。后梁末帝朱友贞贞明五年已卯(公元919年)六月初八日酉时生(见孟贵公祠堂墙碑记);妣陶氏,封廉制夫人,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二月十四日戌时生。妣与祖合葬坳上乌龙潭。
孟龙公<≡>均祥公之子
  何孟龙,失纪。
何宪公<≡>何时公之子
        何宪,生一子:伯祥。伯祥生绍武等。具体世系可参见《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里载记。
何润公<≡>何溥公之子
        何润,迁居婺东之田源。生二子:益、显。益生顺、彬等,可参见《厚田何氏谱》。今有某些支系因断代导致各记不一,目前不敢认定而归宗,待考证。
第四十九世
龟龄公<≡>承矩公长子
         何龟龄,曾任侍禁。
昌龄公<≡>承矩公次子
         何昌龄,娶齐王赵元佐之女太和县主,官至内殿崇班。生一子:象中。
九龄公<≡>承矩公三子
        何九龄,曾任殿直。
遐龄公<≡>承矩公四子
        何遐龄,曾任斋郎。
尚存公<≡>磋玉公之子
  何尚存,江氏生三子:德先、德黄、德辉。尚存,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六月生,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殁;江氏,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十月生,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殁。公妣俱葬老宅后山。
龙凤公<≡>孟贵公之子
  何龙凤,曾氏生一子:子通。龙凤,字世瑞,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七年壬寅(公元942年)四月初九日亥时生。曾(曹)氏,后晋天福九年甲辰(公元944年)二月廿一日辰时生。由瑞昌花园乡迁居瑞昌洪一长溪楼前,祖与妣合葬于长溪屋下首,东南向,有碑。
第五十世
象中公<≡>昌龄公之子
        何象中,官至阁门祗候。
德先公<≡>尚存公长子
  何德先,韩氏生二子:且斌、且训。德先,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三月初三日未时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9年)十月十七日寅时殁;韩氏,同光三年(公元925)五月十九日申时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十四日丑时殁。公妣葬於云山脚,庚甲向。
德黄公<≡>尚存公次子
  何德黄,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六月十九日丑时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97年)七月二十日巳时殁;伍氏,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九月廿五日辰时生,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107年)六月初三日巳时殁。俱葬庙儿山壬丙向,后裔失纪。
德辉公<≡>尚存公三子
  何德辉,生殁未详,后裔失纪。
子通公<≡>龙凤公之子
        何子通,彭氏生三子:天宝、天玉、天金。子通,字有明,号万春,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八月十七日辰时生,北宋仁宗赵禛皇祐元年己丑(公元1049)八月十四日辰时殁,寿八十五岁(见霍山、英山、金寨等地谱载)。葬江右瑞昌洪一乡白石岩前嘴,并在坟旁建祠祀之,祠名“何老殿”。妣彭氏,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戊辰十月初十日亥时生,殁葬瑞昌洪一乡朱家湾木梓林,北向。
第五十一世
且斌公<≡>德先公长子
  何且斌,生殁葬失纪。
且训公<≡>德先公次子
  何且训,江氏生一子:重金。女一,适王姓。且训,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二月初三日午时生,北宋真宗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四月十一日巳时殁;江氏,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六月三十日巳时生,北宋真宗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年十月十四日午时殁。公妣俱塟何基园细山边,亥已向。
天宝公<≡>子通公长子
  何天宝,尹氏生子一:地玺。天宝,字纹元(月华),号物化,又名贡元,由贡生出任修职郎。北宋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四月十三日申时生;尹氏,北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庚寅(公元990年)正月生。祖与妣殁葬青龙嘴中穴,即今瑞昌花园乡新田畈茶园窝伏虎沟徐姓境内,北向。
天玉公<≡>子通公次子
  何天玉,陈氏生二子:地瑚、地琏。天玉,字润坚,号昆山,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冬月初六日辰时生,居瑞昌洪一清潭。殁葬于瑞昌坳下中间坳,坐南朝北,有碑。妣陈氏,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癸巳五月十三日戌时生。
天金公<≡>子通公三子
  何天金,字从革(文魁),朱氏生三子:地异、地珍、地瑞。夫妇合葬瑞昌大店旧屋冲,即祖厅背后山,甲山庚向。
第五十二世
重金公<≡>且训公之子
        何重金,闵氏生二子:义宏、义太;女一,适陈姓。重金,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宋真宗二年(公元999年)殁;闵氏,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殁。公妣合葬云山脚,庚甲向。
地玺公<≡>天宝公之子
  何地玺,关氏生二子:元琪、玄洪。地玺,字成玉(次玉、澹园),北宋仁宗赵禛天圣三年乙丑(公元1025年)六月生,宋神宗赵顼熙宁八年乙卯(公元1075年)四月殁;关氏,生失详,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殁。祖与妣合葬老屋下首,辰山戊向。
地瑚公<≡>天玉公长子
  何地瑚,字铁岩(琮瑞),徐、胡氏生二子:元珠、元环。地瑚,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壬子七月十三日酉时生;妣徐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己酉二月十八日辰时生;续妣胡氏。
地琏公<≡>天玉公次子
  何地琏,字思敬,妣郁氏。生三子:元瓘、元珨、元现。
地异公<≡>天金公长子
  何地异,妣王氏,生二子:玄籥、玄简。原住河南开封府内封房,后迁江西瑞昌,具体时地无记载,待考。
地珍公<≡>天金公次子
  何地珍,字冠儒,号斗台。妣熊氏,生二子:元琳、元琼。
地瑞公<≡>天金公三子
  何地瑞,字群,妣蒋氏,失记,不知迁往何处。
第五十三世
义宏公<≡>重金公长子
  何义宏,储氏生一子:可咸。义宏,宋太宗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生,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十月殁;储氏,太宗四年(公元979年)三月生,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三月殁。俱葬何基湾下首,壬山丙向。
义太公<≡>重金公次子
        何义太,梅氏生一子:可佳。女一,适姜姓。义太,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正月生,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九月殁;梅氏,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四月生,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殁。俱葬何家湾老宅后山。
元琪公<≡>地玺公长子
        何元琪,字怀景(玉树),号锦屏,约生于宋仁宗赵禛嘉佑三年戊戌(公元1058年)前后,妣吕氏,生二子:黄珊、黄琏。
玄洪公<≡>地玺公次子
        何玄洪,失纪。
元珠公<≡>地瑚公长子
  何元珠,妣余氏。生一子:黄珙。元珠,号川媚,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七月初四日未时生,殁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乙丑。妣余氏,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戊寅年三月初六日巳时生,殁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
元环公<≡> 地瑚公次子
  何元环,胡氏生一子:黄吉。宋朝举人,宦迁浙江余姚任知县,遂定居余姚。夫妇合葬浙江。
元瓘公<≡> 地琏公长子
        何元瓘,字季三,妣王氏生二子:黄珂、黄玦。无传。元瓘夫妇合葬瑞昌大德坳下北山嘴头,南向,前有树一棵。
元珨公<≡>地琏公次子
  何元珨,失纪。
元现公<≡>地琏公三子
  何元现,字有德,妣阎氏,生一子:黄渭。
玄籥公<≡>地异公长子
  何玄籥,字雅之,妣王氏。随父徙河南开封,宋代任江州知府。
玄简公<≡>地异公次子
  何玄简,字敬之,宋湖广岳阳府巡守。早住河南开封,后住南京四牌楼崇理街。因金侵扰,徙江西瑞昌。有藏书千卷,不求闻达。妣蔡氏,生一子:黄海。续妣李氏,生三子:黄柜、黄柽、黄檥。何时迁江西瑞昌,无记。
元琳公<≡>地珍公长子
  何元琳,蒋氏生三子:黄珦、黄玘、黄珠。元琳夫妇原葬瑞昌大店下首眠犬地,后迁大树林铁笼关象地,巽乾向。
元琼公<≡>地珍公次子
  何元琼,失纪。
第五十四世
可咸公<≡>义宏公之子
        何可咸,俞氏生一子:许经,女二:长适王姓,次适梁姓。可咸,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四月生,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殁;俞氏,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生,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殁。公妣同葬龟山,亥巳向。
可佳公<≡>义太公之子
  何可佳,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生,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殁,葬庙儿咀,子午向;伍氏,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生,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十月殁,葬细山岩,壬丙向。后裔失纪。
黄珊公<≡>元琪公长子
  何黄珊,号铁瑚,约生于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庚午(公元1090年)前后,妣夏氏,生一子:宇班。无事迹记载。
黄琏公<≡>元琪公次子
  何黄琏,失纪。
黄珙公<≡>元珠公之子
  何黄珙,妣鲁氏,生一子:宇佩。黄珙,字必元,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壬寅十二月廿四日未时生,殁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辛卯。妣鲁氏,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癸卯年十月三日午时生。(黄珙有记为黄琪。)
黄吉公<≡>元环公之子
  何黄吉,字元棠,廪膳生,妣郭氏,生一子:宇䤾 。夫妇合葬浙江余姚县。
黄珂公<≡>元瓘公长子
  何黄珂,字天鸾,妣王氏,生二子:宇栋、宇材。无传。
黄玦公<≡>元瓘公次子
  何黄玦,失纪。
黄渭公<≡>元现公之子
  何黄渭,字遇溪,妣朱氏,生一子:宇坪。
黄海公<≡>玄简公长子
  何黄海,字朝益。据说,未随父从南京迁江西瑞昌,后直接从开封迁湖北襄阳,亦说由九江迁湖北襄阳。妣潘、柴氏,生一子:贞发。葬襄阳马鞍山,寅山申向。
黄柜公<≡> 玄简公次子
        何黄柜,字朝盈,又名泾通。妣刘氏,生一子:明发。由瑞昌迁修水宁州吴仙市。
黄柽公<≡>玄简公三子
  何黄柽,字朝满,又名泾进,妣万氏。与兄同迁修水。
黄檥公<≡>玄简公四子
        何黄檥,字朝栋,名佳植,又名璟(泾远)。自修水迁武昌。葬通城南门外九峰山,坐北向南。妣王氏,同日殁,合塚。生二子:施发、茂发。
黄珦公<≡>元琳公长子
  何黄珦,妣金氏,生二子:宇珏,宇玘。夫妇合葬瑞昌大店下蒋山眠犬地,傍父茔左合墓。清乾隆三十五年,蒙县主窦令照原建碑,后迁大树林形名铁笼关象地,乾向。
黄玘公<≡>元琳公次子
  何黄玘,失纪。
黄珠公<≡>元琳公三子
  何黄珠,妣李氏,生一子:宇璐。夫妇俱葬瑞昌花园乡箬坑下嘴。
第五十五世
许经公<≡>可咸公之子
  何许经,陸氏生一子:蕃训。女一,适黄姓。许经,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五月生,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殁,葬何基园,戌辰向;陸氏,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七月生,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殁,葬细山儿,子午向。
宇班公<≡>黄珊公之子
  何宇班,字国录,约生于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前后,妣赵氏,生二子:宙英、宙雄。
宇佩公<≡>黄珙公之子
  何宇佩,妣龚氏,生二子:宙坤、宙坩。宇佩,号瑶璋,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乙丑七月十二日午时生,妣龚氏,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丙寅四月初七日卯时生。
宇䤾公<≡>黄吉公之子
        何宇䤾,字兵六,宋朝进士,历官侍郎。妣明氏,生子二:宙减、宙彪。
宇栋公<≡>黄珂公长子
  何宇栋,字世受,妣田氏,生二子:宙垣,字福一,迁建昌(永修)、宙堘,字福二。
宇材公<≡>黄珂公次子
  何宇材,失纪。
宇坪公<≡>黄渭公之子
  何宇坪,字率,号凤章。妣管氏,生一子:宙道。
宇贞公<≡>黄海公之子
  何宇贞,名贞发,字意元。自湖北迁湖南浏阳,待考。
宇明公<≡>黄柜公之子
  何宇明,名明发,字廛隐。官职不明,但能赈贫济急,才德彰世。据说,主持修过族谱。妣张氏,生二子:自福、自寿。
宇施公<≡>黄檥公长子
  何宇施,名施发,字应元。任山东东昌府通判,后升绍兴府尹。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携子迁湖北通城,为通城始祖。落业于麦市七里山棋盘村蒋田塅竹园嘴。殁葬亦在此地。墓址在今棋盘小学内。妣周氏,生五子:自康、自宁、自东、自恭、自永。(有关施发、茂发公的子孙情况,需查阅通城《何氏宗谱》)。
茂发公<≡>黄檥公次子
  何茂发,妣吴氏。子孙居通城县五里镇茅田村。
宇珏公<≡>黄珦公长子
  何宇珏,妣黄氏,生一子:宙北。夫妇合葬瑞昌大店梨园坪。
宇玘公<≡>黄珦公次子
  何宇玘,失纪。
宇璐公<≡>黄珠公之子
  何宇璐,妣田氏,生一子:宙坦。夫妇合葬瑞昌大店梨园坪。
第五十六世
蕃训公<≡>许经公之子
         何蕃训,潘氏生二子:衍庆、衍庭。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九月生;潘氏,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八月生。公妣俱殁於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俱葬龟山申寅向。
宙英公<≡>宇班公长子
        何宙英,号佩芝,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47年)生,妣徐氏,生一子:洪垓。
宙雄公<≡>宇班公次子
  何宙雄,迁居淮安,无传。
宙坤公<≡>宇佩公长子
  何宙坤,妣刘氏,生二子:洪琅、洪珢。
宙坩公(福一)<≡>宇佩公次子
  何宙坩,失记无传。
宙减公<≡>錎公长子
  何宙减,失纪。
宙滮公<≡>錎公次子
  何宙滮,字流北,北宋举人,任浙江余杭司铎。妣向氏,生一子:洪坚(廷柱)。夫妇合葬浙江余姚。
宙垣公(德海)<≡>宇栋公长子
  何宙垣,字福一,名子福、行延七,生一子:国安(汝滨)。由江西建昌(今永修县),迁居湖北咸宁县挂榜山下、上水口地方。公妣仍归江右旧土,伴父葬。
宙堘公<≡>宇栋公次子
  何宙堘,字福二,生一子:洪一。其余不详。
宙道公<≡>宇坪公之子
  何宙道,字登瀛。妣汤氏,生一子:洪文。
宙北公<≡>宇珏公之子
  何宙北,字子升,号宏道,妣熊氏,生三子:洪德、洪秀、洪民。夫妇俱葬瑞昌花园乡大店,均政公墓下首。
宙坦公<≡>宇璐公之子
  何宙坦,妣司氏,生四子:洪璵、洪 ?、洪瑞、洪珪。
宙康公(自康)<≡>施发公之子
  何宙康,妣叶氏,生四子:千一、千四、千五、千八。宙康,又名自康,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生,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殁。曾任江西隆兴(南昌)教谕。后由通城蒋田畈迁居大水源,即今之何家塅曲尺湾。其子均在通城发业。有关情况需查见通城谱谍。
第五十七世
衍庆公<≡>蕃训公长子
         何衍庆,储氏生一子:溥楫。女二:长适贺姓,次适吴姓。衍庆,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生,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171年)殁,葬细庙咀,子午向;储氏,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生,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殁,葬龟山脚,亥巳向。
衍庭公<≡>蕃训公次子
  何衍庭,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生。妣晏氏,后裔居庄北,失纪。
洪垓公<≡>宙英公之子
        何洪垓,卢氏生一子:贵义。洪垓,字克后,号金十(楚歌),约生于南宋孝宗赵眘乾道六年庚寅(公元1170年)前后,迁居瑞昌洪下檀林。
洪琅公<≡>宙坤公长子
  何洪琅,失纪。
洪珢公<≡>宙坤公次子
  何洪珢,妣刘氏,生一子:贵礼。
洪坚公<≡>宙滮公之子
  何洪坚,字擎天,号廷柱,庠生。妣王氏,生二子:贵辉、贵煌。夫妇合葬浙江余姚县。
国安公<≡>宙垣公之子
  何国安,生二子:祖元、祖信。
洪一公<≡>宙堘公之子
  何洪一,字国宝。
洪文公<≡>宙道公之子
  何洪文,字文道,太学生。妣汤氏,生一子:贵瑞。
洪德公<≡>宙北公长子
  何洪德,字仕仁,法名钊。妣黄氏,生一子:贵文。夫妇合葬瑞昌长溪大园坪,坐北向南。
洪秀公<≡>宙北公次子
  何洪秀,字仕俊,法名贞。妣雷氏,生一子:贵发。洪秀葬瑞昌洪一乡新港屋后山,在弟洪民墓右手。雷氏葬洪一乡朱家湾木梓林,午子加丙壬向。
洪民公<≡>宙北公三子
  何洪民,字仕安,法名潮。妣周氏,生二子:贵仁、贵宗。洪民葬瑞昌洪一乡新港屋后,在兄洪秀墓左首。周氏葬瑞昌太平沙。
洪玙公<≡>宙坦公长子
  何洪玙,字仁元,号次三。妣范氏,生二子:贵和、贵用。公于南宋淳熙甲午年(公元1174年)徙居湖北广济(今武穴市)居独山寨,更名何天佑,为武穴何姓始祖。
洪?公<≡>宙坦公次子
  何洪?,失纪。
洪瑞公<≡>宙坦公三子
  何洪瑞,失纪。
洪珪公<≡>宙坦公四子
  何洪珪,妣侯氏,生三子:贵伦、贵雍、贵基。
第五十八世 即运字辈
溥楫公<≡>衍庆公之子
        何溥楫,陈氏生一子:纲清。女一,适万姓。溥楫,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生;陈氏,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生。公妣俱殁於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合葬龟山,壬丙向。
贵义公<≡> 洪垓公之子
  何贵义,字世宜,约生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六年庚申(公元1200年)前后,妣刘氏,生三子:唐际(一六),号盈诗;唐振(二六),号盈书;唐起(三六),号盈礼。葬瑞昌洪下檀林,艮山坤向。
贵礼公<≡>洪珢公之子
  何贵礼,字世从。妣余氏,生二子:唐永(四六)、唐奠(四七)。
贵辉公<≡>洪坚公长子
  何贵辉,字文灿,举人,任太和县知县。妣刘氏,生一子:唐茂(四五)。夫妇同葬浙江余姚。
贵煌公<≡>洪坚公次子
  何贵煌,失纪。
祖元公<≡>国安公长子
        何祖元,失记。
祖信公<≡>国安公次子
  何祖信,生一子:彬六(亦做賓禄)。
贵瑞公<≡>洪文公之子
  何贵瑞,字紫亭,名开瑞。妣干氏,生五子:云胜、云进、云春、云学、云海。(云,有写作荣。)公妣合墓,葬万花楼。
贵文公<≡>洪德公之子
  何贵文,以贵仁之子唐利兼祧为嗣。
贵发公<≡>洪秀公之子
  何贵发,讳英。妣方氏,复妣张氏,生三子:唐定、唐元(四八)、唐亨(四九)。葬长溪大园坪洪德公墓右首。
贵仁公<≡>洪民公长子
  何贵仁,字世义。妣谈氏,生一子:唐利(小名四十)。夫妇合葬瑞昌长溪屋后山。
贵宗公<≡>洪民公次子
  何贵宗,字世祖。妣宋氏,生一子:唐贞(小名四一)。夫妇合葬瑞昌长溪屋后山。
贵和公<≡>洪玙公长子
  何贵和,字亨化,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月初九日生。妣叶氏,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五月初八日生。生二子:成六、成七。公殁于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三月,妣殁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八月。
贵用公<≡>洪玙公次子
  何贵用,字亨元,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生,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殁。妣王氏,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生,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0年)殁。
贵伦公<≡>洪珪公长子
  何贵伦,字世经。妣晏氏,生一子:唐泰(小名四二)。
贵雍公<≡>洪珪公次子
  何贵雍,迁饶州。失纪。
贵基公<≡>洪珪公三子
  何贵基,字兴咸,妣李氏,生五子:荣一、荣二、荣三、荣四、荣五(荣,有写作重)。迁居湖北武昌县何家洪(今鄂州市何兴庄)。葬鄂州何兴庄邓家金线吊葫芦,丁山癸向,有碑。李氏葬何兴庄猛虎跳涧,丁山癸向,有碑。
第五十九世
纲清公<≡>溥楫公之子
        何纲清,舒氏生二子:纪遥、纪鸿。女一,适杨姓。纲清,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生,高宗三十年(公元1160年)殁,葬猫(庙)儿山,子午向;舒氏,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生,高宗廿八年(公元1158年)殁,葬龟山,亥巳向。
唐际公(一六)<≡>贵义公长子
  何唐际,又名盈诗,字子北。妣刘氏,生一子:虞炳(小五)。刘氏葬瑞昌洪下檀林,艮山坤向,居中。
唐振公(二六)<≡>贵义公次子
  何唐振,名二六,号盈书,约生于南宋理宗赵钧绍定六年癸巳(公元1233年)前后,妣李氏,生一子:虞灼(小六),号列常。李氏葬瑞昌洪下檀林左边,艮山坤向。
唐起公(三六)<≡>贵义公三子
  何唐起,又名盈礼,妣尹氏,生一子:虞焜(复二)。
唐永公(四六)<≡>贵礼公长子
  何唐永,又名盈朝,妣尹氏,生一子:虞杠(小七)。
唐奠公(四七)<≡>贵礼公次子
  何唐奠,又名盈廷,妣杨氏,生二子:虞桂(小八)、虞柛(小九)。
荣胜公<≡>贵瑞公长子
  何荣胜,号斌堂,妣王氏,生二子:华贤、华室。由多云镇何家乡复迁何家宕。公妣合葬王瑞艮枫树垅。为何家宕始姓祖。
荣进公<≡>贵瑞公次子
  何荣进,字育堂,妣詹氏,生五子:华近、华迁、华远、华邅、华迍。迁山东。
荣春公<≡>贵瑞公三子
  何荣春,字进俭,妣赵氏,生二子:华文、华胜。公妣合葬于丁家洼屋场田里。
荣学公<≡>贵瑞公四子
  何荣学,字百俭,迁蕲水。妣陈氏。合葬蕲水十里村。
荣海公<≡>贵瑞公五子
  何荣海,字富堂,妣张氏,生三子:华国(重六)、华恺(重七)、华进(重八)。公妣葬于杨家洼。
唐茂公(四五)<≡>贵辉公之子
  何唐茂,讳承基,字太肇,庠生。妣陈氏,生一子:虞梓。夫妇合葬浙江余姚县。
賓禄公<≡>祖信公之子
      何賓禄,事迹失纪。
定国公<≡>贵发公长子
  何定国,生二子:名祖、名英。
唐元公(四八)<≡>贵发公次子
  何唐元,任河南汝宁府太守。妣潘氏,生三子:虞江(小二)、虞淮(小三)、虞河(小四)。葬瑞昌洪一乡新港屋后叔祖洪民坟右首。
唐亨公(四九)<≡>贵发公三子
  何唐亨,又名盈车,字子南。妣王氏,生一子:虞汉(小一)。唐亨葬瑞昌南塘朱家垸木梓林杨树垅莲花山中嘴,子午向,有碑。王氏葬瑞昌新港洪民公坟左首,墨谱载复兴堂屋后黄泥塘,有碑(不知何处为正宗,有待考证)。
唐利公(四十)<≡>贵仁公之子
  何唐利,又名盈池,贵文公嗣子。妣朱氏,生一子;虞海(小九)。唐利葬瑞昌长溪屋后山,同父茔。朱氏葬长溪球场林。
唐贞公(四十一)<≡>贵宗公之子
  何唐贞,又名盈沼。妣余氏,生一子:虞沔(小十)。唐贞葬瑞昌长溪屋后山。
成六公<≡> 贵和公长子
  何成六,妣涂氏,生一子:重一。公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生,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殁。
成七公<≡> 贵和公次子
  何成七,无传。
唐泰公(四十二)<≡>贵伦公之子
  何唐泰,又名盈阶。妣尹氏,生一子:虞水(小念)。
荣一公<≡>贵基公长子
  何荣一,迁湖北黄梅。
荣二公<≡>贵基公次子
  何荣二,妣刘氏,生子二:虞兴、虞盛。夫妇俱葬武昌县何家洪(今鄂州市何兴庄)。
荣三公<≡>贵基公三子
  何荣三,迁湖北黄梅亭前镇南冲村。
荣四公<≡>贵基公四子
  何荣四,妣危氏,生三子:虞旺、虞昌、虞隆。夫妇俱葬武昌县何家洪(今鄂州市何兴庄)。
荣五公<≡>贵基公五子
  何荣五,失纪。
第六十世
纪摇公<≡> 纲清公长子
  何纪摇,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生,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殁。妣林氏,宋高宗廿七年(公元1128年)生,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殁。俱葬何基湾上排,壬山丙向。生三子:正禄、正福、正寿。
纪鸿公<≡>纲清公次子
  何纪鸿,宋徽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生,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殁。妣黄氏,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生,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殁。公妣俱葬细庙咀,子午向。生女一,适方姓。
虞炳公(小五)<≡>唐际公之子
        何虞炳,徐氏生二子:彦迁、彦武。虞炳,又名列馨,字大衍,号小五。
虞灼公(小六)<≡>唐振公之子
        何虞灼,李氏生一子:彦远。虞灼,又名小六,号列常,约生于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前后。
虞焜公(復二)<≡>唐起公之子
  何虞焜,又名列鼎,字方成。妣庄氏,生二子:彦迭、彦巡。虞焜迁居荷叶墩后,复妣郭氏,生二子:彦发、彦闼。夫妇同葬屋后山。
虞杠公(小七)<≡>唐永公之子
  何虞杠,又名列钟。妣吕氏,生一子:彦达。复妣漆氏,生一子:彦谏。虞杠葬瑞昌白杨镇黄桥普泽寺东边。漆氏葬同夫山。
虞桂公(小八)<≡>唐奠公长子
  何虞桂,又名列庠。妣陈氏,生三子:彦通、彦遂、彦同。
虞柛公(小九)唐奠公次子
  何虞柛,又名列序。妣王氏,生三子:彦迅、彦速、彦元。
虞梓公(復一)<≡>唐茂公之子
  何虞梓,号升闻。帝春进士,任南昌推官。妣张氏,生一子:彦召。夫妇合葬南昌。
留七公<≡> 宾禄公长子
  何留七,生一子:彬五。
俊八公<≡>宾禄公次子
  何俊八,生一子:彬六。
华贤公<≡>荣胜公长子
  何华贤,妣殷氏,生六子:彦盛、发、美、财、有、成。
华室公 荣胜公次子
  何华室,失纪。
华文公(重四)<≡>荣春公长子
  何华文,妣石氏。合葬孙克林家,辰山戌向。
华胜公(重五)<≡>荣春公次子
  何华胜,妣马氏,生一子:彦海。公妣合葬毛家垅嘴,甲庚向。
华国公(重六)<≡>荣海公长子
  何华国,号桂茂,妣冯氏,生一子:彦沧。
华恺公(重七)<≡>荣海公次子
  何华恺,号仁庆,妣高氏,生二子:彦顺、彦发。迁德安。
华进公(重八)<≡>荣海公三子
  何华进,号隆三,妣宫氏,生二子:彦财、彦宝。公妣合葬屋后山。
虞祖公<≡> 唐定公长子
  何虞祖,讳祖,官名春富,号懋荣。任江南宿松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元代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妣崔氏,敕授孺人。至正元年辛已(公元1341年)八月十五日丑时生。生女一,适张秀峰,外孙三人:长荣益,次荣胜,三荣玖。庶妣马氏,至正廿七年辛已(公元1367年)八月初三日丑时生。生二子:长宏兴,次宏发。公晚年致仕归里,遍遊山川,见楚北铁冶山明水秀,遂於洪武年间由老籍南康府建昌县与八弟国举同迁楚北,居雉山之东高峰山麓,承流水里八甲民籍。公殁于永乐九年辛卯(公元1411年)十月十三日未时,葬于泉塘堡李谦湖西岸堰角头,子山午向,有碑。妣崔氏,殁于明建文元年己卯(公元1399年)九月初九日卯时,葬于查家山,坐东向西;庶妣马氏,殁于明宣德九年甲寅(公元 1434年 )九月廿二日卯时,葬于李谦湖北岸天灯墙,酉山卯向。公妣传赞事迹详记于支谱。
虞英公<≡>唐定公次子
  何虞英,迁居鄂州流水里。
虞江公(小二)<≡>唐元公长子
  何虞江,又名列爵。妣刘氏,生一子:彦道。公葬于瑞昌洪一新港屋后,傍父茔。
虞淮公(小三)<≡>唐元公次子
  何虞淮,又名列齿。妣蒋氏,生一子:彦辿。公葬于瑞昌大店松林坪,蒋氏葬瑞昌下蒋坑。
虞河公(小四)<≡>唐元公三子
  何虞河,又名列德。妣刘氏,生一子:彦迪。虞河葬瑞昌大店松林坪何均政坟左首后角、宙北公坟上排,刘氏葬同夫茔。
虞汉公(小一)<≡>唐亨公之子
  何虞汉,又名列名,字仕纵。妣汪氏,生三子:彦迎、彦逢、彦英。虞汉葬瑞昌洪下乡何家祠南塘村,酉卯向,汪氏葬同山。
虞海公(小九)<≡>唐利公之子
  何虞海,又名列卿。妣陈氏,生二子:彦成、彦烷。夫妇合葬瑞昌长溪(今长坑)球场林,同母茔。
虞沔公(小十)<≡>唐贞公之子
  何虞沔,又名列相、愈忠。妣胡氏,生二子:彦文、彦述。虞沔葬廻龙墩。
重一公<≡>成六公之子
  何重一,生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殁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妣范氏,生一子:彦贻。
虞水公(小念)<≡>唐泰公之子
  何虞水,又名列寿。妣柴氏,生三子:彦谅、彦谋、彦德。
虞兴公(宣四)<≡>荣二公长子
  何虞兴,妣柴氏,生二子:彦典(文一)、彦谟(文二)。
虞盛公(宣十)<≡>荣二公次子
  何虞盛,妣张氏,生一子:彦贵。
虞旺公(宣五)<≡>荣四公长子
  何虞旺,妣潘氏,生二子:彦业(文九)、彦统(文十五)。
虞昌公(宣十二)<≡>荣四公次子
  何虞昌,妣万氏,生三子:彦经(文十八)、彦纶(文十二)、彦绘(文十六)。夫妇俱葬湖北武昌县何家洪(今鄂州市何兴庄)。
虞隆公(宣十三)<≡>荣四公三子
        何虞隆,妣张氏,生三子:彦鼎(文五)、彦铭(文六)、彦垂(文七)。
第六十一世  即夏字辈
正福公<≡> 纪摇公长子
  何正福,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生,殁葬未详。
正禄公<≡>纪摇公次子
  何正禄,南宋绍兴十三年癸亥(公元1143年)生, 妣柏氏,绍兴十五年乙丑(公元1145年)生。公殁于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葬于碑志湾居中,乾巽向。妣殁于同年四月。妣与夫茔。生子一,当瑞。女二:长适杨姓、次适王姓。
正寿公<≡> 纪摇公三子
  何正寿,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生,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殁;妣方氏,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生,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殁。公葬碑誌湾,亥己向。妣葬在夫坟右。生一子,当霖。女一,适程姓。迁居鄂州何质庄。
彦迁公(孟一郎)<≡>虞炳公长子
  何彦迁,徐氏生二子:仲先、仲光。彦迁,居瑞昌花园乡双路口、铜井冲。后裔迁居瑞昌双路口、何家垅、铜井冲、鄂州市东塆镇大桥头如恭庄。
彦武公(孟二郎)<≡>虞炳公次子
  何彦武,胡氏生一子:仲显。卜居坳下,葬大德乡坳下。后裔迁居瑞昌茶坑、桑树坑、下皮坑、阳新梓木塅、西坑岺、陈家井。
彦远公(孟三郎)<≡>虞灼公之子
  何彦远,查氏生二子: 仲祯、仲章。彦远,号孟三郎,约生于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乙卯(公元1295年)前后,卜居江西瑞昌水陆畈瓜坑。后裔迁居瑞昌库头、何家皂、瓜坑、阳新大王山庄、陕西白河、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县。公元2019己亥年清明节,瑞昌瓜坑族众集资为公重修墓,碑联曰:彦士千秋昭日月,远山百代映花枝。
彦迭公(孟六郎)<≡>虞焜公长子
  何彦迭,妣闵氏。子孙俱迁湖北大冶、汉阳、武昌何字推、何程庄、湖北江夏。
彦巡公(孟十一郎)<≡>虞焜公次子
  何彦巡,生一子:兴(仲四)。迁居鄱阳县。兴后由鄱阳瓦屑坝徙居湖北麻城孝感,生子季什(十)公,为元末隐史,麻城望族。
彦发公<≡> 虞焜公三子
  何彦发,字海芳,方氏生二子:承文、承武。彦发夫妇俱葬屋下首(不知何处屋下首)。后裔迁居鄂州国宇庄、武昌宝赛新华庄。
彦闼公<≡> 虞焜公四子
  何彦闼,字海芬,万氏生一子:承美。迁大冶武昌宝赛。彦闼葬面前山,万氏葬屋后山(不知何处的屋后山)。
彦达公(孟四郎)<≡>虞杠公长子
  何彦达,生三子:秉清、秉宽、秉文。迁居湖北省通山县。
彦谏公(孟九郎)<≡>虞杠公次子
  何彦谏,字万七。妣曹氏,复妣陈氏,生三子:仲崑、仲崙、仲岳。夫妇俱葬瑞昌黄桥寺下。后裔卜居瑞昌赤湖何湾、地何。另有分支修水、武宁、黄梅界碑石。
彦通公(孟五郎)<≡>虞桂公长子
        何彦通,妣赵氏,生一子:思义。迁居湖北蒲圻。系蒲圻分白莼庄始祖,葬未详。
彦遂公(孟七郎)<≡>虞桂公次子
  何彦遂,守祖地,生一子:正光。迁居湖北蒲圻。
彦同公<≡>虞桂公三子
  何彦同,字宗三。妣罗氏。迁蒲邑朝天庄,葬菖蒲垅旧屋场山,有碑。继妣谢氏,生一子:景春,迁居湖北蒲圻。
彦迅公(孟十郎)<≡>虞柛公长子
         何彦迅,妣徐氏,生一子:群。迁居湖北大冶。
彦速公(孟十四郎)<≡>虞柛公次子
  何彦速,妣夏氏,生二子 :本举、朝举。迁居湖北广济(今武穴)灵西乡四望山。后裔有迁陕西石泉县。
彦元公<≡>虞柛公三子
  何彦元,字迎春,号祚。元朝至元五年戊辰(公元1268年)四月初八日未时生。因内乱由婺州迁居安徽太湖、霍山、英山、金寨、湖北蕲春。妣陈氏,生一子:基。彦元殁于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公元1313年),陈氏殁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夫妇合葬太湖县司空山后部银河小铺木星上穴。
彬五公<≡>留七公之子
  何彬五,妣李氏,生一子:用清。彬五、彬六在先祖宙垣公时卜居建昌(永修),后迁德安,再迁九江。
彬六公<≡>俊八公之子
  何彬六,字以彩。妣胡氏,生二子:用和、用明。(与祖信公之子同名,需再考。)
彦盛公<≡>华贤公长子
  何彦盛,字富盛,妣李氏,生一子:贵文。公妣合葬蛇山,壬申向,有碑志。后裔迁居湖北武穴、黄梅。
彦发公<≡> 华贤公次子
  何彦发,字富发,妣文氏,生一子:贵凤。公妣合葬国林山艮坤向。后裔迁居鄂州国宇庄、新华庄。
彦美公<≡>华贤公三子
  何彦美,字富美,妣刘氏,生一子:贵龙。公妣合葬,辛山乙向。
彦财公<≡>华贤公四子
  何彦财,字富财,妣黄氏,生一子:贵虎。公妣合葬面前山,甲庚向。
彦有公<≡> 华贤公五子
  何彦有,字富有,妣张氏。合葬面前山,甲庚向。
彦成公<≡>华贤公六子
  何彦成,字富成,妣余氏,生一子:贵林。公妣合葬面前林白虎山,子午向。(与虞海公之长子同名,需再考。)
彦海公<≡>华胜公之子
        何彦海,事迹失纪。
彦沧公<≡>华国公之子
  何彦沧,字仲青,妣扈氏,生一子:贵树。公妣合葬窑宕嘴,寅甲向。
彦顺公<≡>华恺公长子
  何彦顺,未详。
彦发公<≡>华恺公次子
  何彦发,未详。
彦财公<≡>华进公长子
  何彦财,字正熙,妣霍氏,生一子:贵宝。公妣合葬火山咀,寅申向。
彦宝公<≡> 华进公次子
  何彦宝,字有才,妣张氏,生一子:贵远。公妣合葬面前林南咀,寅申向。
彦召公<≡>虞梓公之子
  何彦召,字公奭,随父为南昌推官,应试举博士弟子员,登贤书,由知县升为兴国州官,后解组归田,立业青山,诰封刺史。妣钱氏,诰封安人。生二子:松,贯。公妣合葬青山。后迁居湖北大冶、黄石、武穴。
彦溥公<≡>虞祖公之子
  何彦溥,字宏兴,由廪膳授临川教谕。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三月十九日申时生。妣元氏,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五月十三日未时生。无子,以次甥荣胜承继宗祧。公殁于永乐十七年己亥(公元1419年)腊月初三日未时,葬于金鸡山,丑山未向,有碑。妣殁于永乐十八年庚子(公元1420年)正月十四日戌时,葬于金鸡山与夫合茔。坟禁之外,系庆公支下私山,各公嗣孙不得妄加添葬。后裔迁居河南商城、湖北鄂州市汀祖镇何祖村。
彦博公<≡>虞英公之子
  何彦博,字宏发。博通经史,乐以诗酒自娱,著有文集行世。洪武十六年癸亥(公元1383年)二月十三日卯时生。妣雍氏,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冬月十九日辰时生,无生。抚三甥荣玖以承宗祧。公殁于永乐廿一年癸卯(公元1423年)九月初九日丑时,葬于细山林,坐北向南。妣孀守廿余载,殁于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八日戌时,葬夫墓之右。迁居湖北鄂州市汀祖镇何祖村、花湖、沙窝。
彦道公(孟十一郎) <≡>虞江公之子
  何彦道,生二子:肇统、志统。自大店迁瑞昌县城东街,后迁居范镇东山,另有分支陕西。葬瑞昌城北关外冷水涧。
彦辿公(孟十二郎) <≡>虞淮公之子
  何彦辿,妣蒋氏,生一子:志文。自大店迁瑞昌黄荆林。葬北关外何家林。
彦迪公(孟十三郎)<≡> 虞河公之子
  何彦迪,妣李氏,生三子:万四、万五、柬五。自大店迁居桂林,再迁横港清盆、迪畲。又分支陕西安康县、白河县、旬阳县。葬大店祖居屋后山,夫妇同茔,有碑。
彦迎公(孟三郎)<≡> 虞汉公长子
  何彦迎,字福源,江西瑞昌人,为迁蕲始祖。生于元代至元廿七年(公元1290年)十月十四日卯时。曾任长沙知府。妣徐氏,生五子:重一、重二、重三、重四(聪十)、重五。公殁于至正廿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廿日辰时。儿孙有留大店的,但以湖北蕲春桐梓为主。大冶、黄梅、陕西安康等地也有分支。公妣葬大店祖居后山。
彦逢公(孟四郎)<≡> 虞汉公次子
  何彦逢,字纹雷,妣彭氏,生三子:仲清、仲盟、仲美。后裔迁居瑞昌洪一乡,兴国县,湖北阳新县木港大泽源(即何子恕)、大冶、武昌、江夏、鄂州、蕲春狮子镇,河南信阳商城、罗山县,陕西白河等。公殁葬大泽源畈东向有志,妣殁葬同山。
彦英公<≡> 虞汉公三子
  何彦英,妣张氏,生三子:子玉、子佳、子钦。殁葬瑞昌洪一乡模岭山南椿木坑大坟林中嘴东南向。
彦成公<≡>虞海公长子
  何彦成,字道基,妣刘氏,复妣伍氏。生二子:仲玙、仲琪。卜居江西瑞昌洪一长溪楼前、湖北阳新、竹海、大冶。殁后葬新溪大坟院中坜山。刘、伍二妣葬大园坪,同茔南向。
彦烷公(孟十九郎) 虞海公次子
  何彦烷,妣黄氏,生一子:仲英。迁居江西瑞昌洪一桥头庄。
彦文公(孟八郎)<≡>虞沔公长子
  何彦文,妣谈氏(清姑),生一子:仲乾(九九)。卜居江西瑞昌洪一新港、高丰大西冲园庄、陕西安康。后葬长溪楼前屋后山,亥巳向。谈氏同茔。
彦述公(孟十七郎)<≡>虞沔公次子
  何彦述,妣华氏,生一子:仲规。徙居九江县洗心桥何家湾。公妣殁葬于瑞昌洪一新溪老屋后山。
彦贻公<≡>重一公之子
  何彦贻,妣高氏,生二子:志二,志三。
彦谅公<≡>虞水公长子
  何彦谅,名良,字怀桥。妣董氏,生三子:瀛汉、瀛渚、瀛洲。迁居湖北阳新青山、富川、通山。
彦谋公<≡> 虞水公次子
  何彦谋,妣吴氏,生三子:平山、平俊、梦龙。居湖北武穴、黄梅、广济大东乡。
彦德公<≡>虞水公三子
  何彦德,字润公。妣汪氏,生一子:仲美。公妣葬村心同茔,丁山癸向(不知何处村心)。迁居湖北通山、何龙垅、三横田。
彦典公(文一)<≡>虞兴公长子
  何彦典,字兴台。妣刘氏,生子:龙一;复妣张氏,生子:龙二。迁居江西九江城子镇何家庄(大屋河、杨屋何)。
彦谟公(文二)<≡> 虞兴公次子
  何彦谟,妣不详,生一子:淳五。
彦贵公<≡> 虞盛公之子
        何彦贵,事迹失纪。
彦业公(文九)<≡>虞旺公长子
  何彦业,妣不详,生一子:淳十九。
彦统公(文十五)<≡> 虞旺公次子
  何彦统,妣明氏,生一子:祖成。迁居鄂州何家洪。
彦经公(文十二)<≡>虞昌公长子
  何彦经,妣不详,生二子:淳七、淳十。迁居湖北鄂州何家洪(现何兴庄)。
彦纶公(文十六)<≡> 虞昌公次子
  何彦纶,妣陈氏,生二子:淳十三、淳十六。迁居湖北罗田、浠水。
彦绘公(文十八)<≡>虞昌公三子
  何彦绘,妣高氏,生二子:淳十七、淳十八。夫妇俱葬武昌县何家洪(今鄂州市何兴庄)。迁居湖北罗田、浠水。
彦鼎公(文五)<≡> 虞隆公长子
  何彦鼎,妣李氏,生三子:淳四、淳八、淳十二。
彦铭公(文六)<≡>虞隆公次子
  何彦铭,又名文六,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蒲台南关迁居沾化城南何家。距城六里,现沾化县大斋乡何家桥。妣张、韩氏,生一子:文举。
彦垂公(文七)<≡>虞隆公三子
       何彦垂,妣张氏,生二子:淳六、淳十五。迁居湖北鄂州何兴庄。
                                                             允公后裔:何光训
                                                            2025年10月1日初稿
                                                           2025年10月29日再稿
 

相关热词搜索:源流 世系 新考

上一篇: “九井何氏”之偕公支系新版总谱源流序
下一篇:何氏前“通谱”世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