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何氏宗谱 > 世系 > 正文
何氏前“通谱”世系考
发布时间:2025-11-07 15:34:02      发布人:何光训      作者:何光训      评论: 0     浏览次数:

何氏(前)远古世系,史载不一,周以前也属于神话内容,越往前越玄乎其玄,不是绝对的正确,只供修谱参考,不能当真。

           何前通谱世系考
 
第一节 黄帝前世系简考
               
轩辕黄帝前简世系:
        华胥氏(中华民族始祖母)→伏羲女娲→少典氏(君)→勖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黄帝。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按:黄帝前世系,属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不同史书载记的朝代更替不一,考古暨各类研究也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有不同的表述,无法统一。按人口繁衍规律考,只有十多代,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历史载记表述,取的是文化认同,族谱载记,亦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权衡利弊,智者自明。
 
第二节 何氏远古(黄帝-韩王安)世系
 
远古世祖
黄帝<≡>公孙启昆长子
  姬姓,名伯荼,号轩辕氏,约生于公元前2717年,娶西陵氏女嫘祖,曰皇娥,生子三,长玄嚣、次昌意、三龙苗。娶方雷氏女节,生子三,长号强、次休、三清;娶彤鱼氏,生子三,长班、次挥、三夷鼓;娶鬼方氏嫫母,生子三,长苍林、次万阳、三禺阳。生女名华。
  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妄之子十六人而已;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崩,葬桥山,在位百年,年百十一岁,传子玄嚣。
第二世
玄嚣<≡>黄帝长子
  姬玄嚣,黄帝长子,字青阳,史称帝律。黄帝之时,玄嚣始从,登驾至寿陵,下车伏地而泣,逊而不受,降水江水,位于曲阜之北,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娶西陵氏之女女节,生子五,长子帝鸿、次子虞幕、三子少昊、四子敖骈、五子张挥。
  名挚,黄帝次子。母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寿一百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第三世
少昊<≡>玄嚣三子
  姬少昊,名清,字已挚。号金天氏,建都曲阜。娶元妃,生三子,长倍伐、次蟜(jiǎo)极,三尹殷。娶金天氏之女阿女,生子五,长重、次该、三修、四熙、五子挥、六子曼。
第四世
蟜极<≡>少昊次子
  姬蟜极,娶陈锋氏之女裒(póu),裒履大迹而孕。生子帝喾。喾生而颖异,哺产之时,母抱置膝上,自言其名曰岌。后以岌乃危殆之辞,改曰浚。
第五世
帝喾<≡>蟜极之子
  姬帝喾,名复,生而祥灵,年十五,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三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执訾(zī)氏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第六世
后稷<≡>帝喾四子
  姬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午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楘(mù)玺立。出生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yīn)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后稷居邰,太王(也称古公亶父)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yǎn)弧兴谣,龙漦(chí)作蠹(dù)。穨(tuí)带荏祸,实倾周祚。
第七世
楘玺<≡>后稷之子
  姬楘(chí)玺,有作戒玺,姬玺,台玺,袭父职,为后稷之官农师,父薨,哭泣过伤,逾七旬亦卒。娶葛天氏,生子叔均。
第八世
叔均<≡>楘玺之子
  姬叔均,袭父职,务稼穑。娶有穷氏,生子叔望。
第九世
叔望<≡>叔均之子
  姬叔望,一名素望,袭父职为农官,娶有虞氏,生子叔重。
第十世
叔重<≡>叔望之子
  姬叔重,一名若重,袭父职为农官,娶有莘氏,生子叔农。
第十一世
叔农<≡>叔重之子
  姬叔农,袭父职佐启,为农官,娶姚氏,生子叔辛。
第十二世
叔辛<≡>叔农之子
  姬叔辛,袭父职佐太康,为农官。辛与岐伯为邻,其世修仁德,其子必有天下。娶蜀山氏之女,生子不窑(zhú)。
第十三世
不窑<≡>叔辛之子
  姬不窑,夏太康失国,废稷官,不复务农,失其官,逃至西北戎狄居之,立国于泾河流域之豳,即北豳(今甘肃庆城县)。娶余庆王之女,生子鞠陶。不窑卒,子鞠陶继立为君。
第十四世
鞠陶<≡>不窑之子
        姬鞠陶,豳国第二任国君。太康废稷官,鞠陶不务稼穑,随父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娶葛天氏之女,生子育。
第十五世
姬育<≡>鞠陶之子
  姬育,豳国第三任国君。娶姚氏,生子抚。
第十六世
姬抚<≡>姬育之子
  姬抚,豳国第四任国君。娶姒氏之女,生子拔。
第十七世
姬拔<≡>姬抚之子
  姬拔,豳国第五任国君。娶伊祁氏之女,生子膺。
第十八世
姬膺<≡>姬拔之子
  姬膺,豳国第六任国君。娶吕氏,生子胜。
第十九世
姬胜<≡>姬膺之子
  姬胜,豳国第七任国君。仕夏,娶许氏,生子含章。
第二十世
含章<≡>姬胜之子
  姬含章,豳国第八任国君。娶吕氏,生子郝。
第廿一世
姬郝<≡>含章之子
        姬郝,豳国第九任国君。娶伊祁氏,生子乾。
第廿
姬乾<≡>姬郝之子
        姬乾,豳国第十任国君。娶公孙氏,生子侯亚。
第廿
侯亚<≡>姬乾之子
        姬侯亚,一名侯陶,豳国第十一任国君。娶姒氏之女,生子昭臣。侯亚卒,子昭臣继立为豳君。
廿四
昭臣<≡>侯亚之子
  姬昭臣,名都,豳国第十二任国君。娶高氏,生子季坚。
廿五
季坚<≡>昭臣之子
  姬季坚,名仲,号公孙,豳国第十三任国君。娶吕氏,生子叔壬。
廿六
叔壬<≡>季坚之子
  姬叔壬,豳国第十四任国君。娶徐氏,生子启封。
廿七
启封<≡>叔壬之子
  姬启封,豳国第十五任国君。娶许氏,生子昆伯。
廿八
昆伯<≡>启封之子
  姬昆伯,豳国第十六任国君。娶姒氏,生子公刘。夏时衰亡时,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与子公刘逃奔,复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
第廿
公刘<≡>昆伯之子
        姬公刘,豳国第十七任国君。夏时衰亡时,公刘逃奔到戎狄部落之间,重修后稷事业,率领同族来到豳(豳都,今甘肃宁县),受到豳地百姓的欢迎。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娶姒氏之女,生子姬堃。
三十
姬堃<≡>公刘之子
        姬堃,豳国第十八任国君。仕商,娶姒氏,生子施德。
第三十一
施德<≡>姬堃之子
  姬施德,名叔芒,豳国第十九任国君。娶伊祁氏之女,生子行仁。
第三十二
行仁<≡>施德之子
  姬行仁,豳国第二十任国君。娶徐氏之女,生子庆节。
三十三
庆节<≡>行仁之子
  姬庆节,继承祖业,咸清甲子,自沮、漆渡渭,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彬州市一带),周道始兴。建国于豳,即中豳。【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豳国第廿一任国君。娶姜氏之女,生子皇仆。
三十四
皇仆<≡>庆节之子
        姬皇仆,豳国第廿二任国君。父庆节卒,子皇仆立,嗣位豳,成为商朝时期周部落首领。娶伊祁氏,生子太素。
三十五
太素<≡>皇仆之子
        姬太素,豳国第廿三任国君。娶姒氏,生子国华。
三十六
国华<≡>太素之子
         姬国华,豳国第廿四任国君。娶伊耆氏,生子弗差。
三十七
弗差<≡>国华之子
  姬弗差,豳国第廿五任国君。嗣位于豳。娶姜氏,生子绍穆。
三十八
绍穆<≡>弗差之子
        姬绍穆,豳国第廿六任国君。娶姜氏,生子承启。
三十九
承启<≡>绍穆之子
        姬承启,豳国第廿七任国君。娶公孙氏,生子殷仲。
四十
殷仲<≡>承启之子
        姬殷仲,豳国第廿八任国君。娶公孙氏,生子怀德。
四十一
怀德<≡>殷仲之子
        姬怀德,豳国第廿九任国君。娶伊耆氏,生子毁隃。
四十二
毁隃<≡>怀德之子
        姬毁隃(喻),一作毁俞,亦作伪榆。公元前1600--前1546年。嗣位于豳。豳国第三十任国君。娶伊氏,生子超。
四十三
姬超<≡>毁隃之子
        姬超,豳国第卅一任国君。娶陶唐氏,生子公非。
四十四
公非<≡>姬超之子
  姬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豳国第卅二任国君。娶西陵氏之女娇娥,生子辟方。
四十五
辟方<≡>公非之子
  姬辟方,豳国第卅三任国君。娶端木氏之女,生子至详。
四十六
至详<≡>辟方之子
  姬至详,豳国第卅四任国君。娶伊氏之女,生子尚贞。
四十七
尚贞<≡>至详之子
  姬尚贞,豳国第卅五任国君。娶公孙氏徵,生子高圉(yǔ)。
四十八
高圉<≡>尚贞之子
  姬高圉,豳国第卅六任国君。能修祖之道,豳人效化。娶公孙氏徵惠,生子夷侯。
四十九
夷侯<≡>高圉之子
  姬夷侯,豳国第卅七任国君。娶理氏之女,生子侯侔。
五十
侯侔<≡>夷侯之子
  姬侯侔,一作侯弁,豳国第卅八任国君。娶伊氏之女,生子侯旅。
五十一
侯旅<≡>侯侔之子
  姬侯旅,豳国第卅九任国君。娶伊氏之女,生子亚圉。
五十二
亚圉<≡>侯旅之子
  姬亚圉,盘庚(商朝中后期君主)十九年,命邠侯亚圉,嗣位于豳。豳国第四十任国君。《春秋经传集解·昭公七年》记载:亚圉,周之先也。为殷诸侯,亦受殷王追命者。承祖遗训,敬谨自持,在位六十三年,娶公范氏之女太贞,生子景伯。
五十三
景伯<≡>亚圉之子
  姬景伯,豳国第四十一任国君。娶刘氏,生子云都。
五十四
云都<≡>景伯之子
  姬云都,号云都皇,豳国第四十二任国君。娶陆氏,生子木公。
五十五
木公<≡>云都之子
  姬木公,一作太公,豳国第四十三任国君。娶卓氏之女,生子祖绀(gàn)。
五十六
祖绀<≡>木公之子
  姬祖绀,一作组绀,号公叔祖,豳国第四十四任国君。娶陈留氏静淑,生子祖弥。
五十七
祖弥<≡>祖绀之子
  姬祖弥,一作组弭,豳国第四十五任国君。娶陈留氏,生子祖英。
五十八
祖英<≡>之子
  姬祖英,号公叔祖英,豳国第四十六任国君,娶姜氏,生子祖娄。
五十九
祖娄<≡>祖英之子
  姬祖娄,豳国第四十七任国君,娶理氏,生子诸盩(zhōu)。
六十
诸盩<≡>公叔之子
  姬诸盩,又名诸执,豳国第四十八任国君。娶公孙氏,生子太公(周太公)。
六十一
太公<≡>诸盩之子
  姬太公,即周太公,诸盩之子,号公叔祖类,豳国第四十九任国君。大修后稷,公刘之业,施德行仁,国人皆戴之。时狄人獯鬻(xūnyù)正强,子古公亶父以皮币犬马珠玉与之,逾梁山,居于岐山(今陕西岐山县),豳人举国相从,营筑宫室城郭,南邑于周原(即豳南,或南豳国),立周国。居三年,始作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土,典司五众。娶公孙氏,生子姬太王(周太王)。
六十二
太王<≡>太公之子
        姬太王,即周太王,周太公之子,号古公亶父(dǎnfǔ),娶有邰氏之女太姜为妃,美而贤。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季王)。历贤,父爱之。泰、雍崇尚自由,结伴到周族邻近游牧狩猎,以顺父意。后以为父入衡山采药之名徙荆、越,是为吴姓始祖。王因立少子季历为太子。太公崩,兄弟奔丧,季历将王位让给泰伯。伯不受,季历不依,遂与弟仲雍出逃荆蛮不归。《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六十三
季王<≡>太王三子
  姬季王,即周季王,名季历。太丁于牧师,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娶挈任氏仲女大任为妃,与姑太姜比德。及其娠,武乙癸卯季秋之月甲子,大任生子,日角鸟隼,胸有四乳,取名曰昌,即周文王。又娶薛侯之女薛孟君为妻,皆贤妇人,次子周耀王、三子虢叔。
六十四
文王<≡>季历
  姬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即周文王,名姬昌,娶有辛氏之女太姒,传曰生子九十九:长伯邑考、次周武王(姬发)、三管叔鲜、四周公旦、五蔡叔度、六曹叔振、七成叔武、八霍叔处、九卫叔康、十聃季载、十一叔郜、十二伯廖、十三雍伯、十四叔绣、十五叔蔡、十六叔霍、十七叔高、十八叔敏,封于酆侯,十九叔郑、廿子叔明、廿一孝伯、廿二庶子燕召公。余无记。《史记·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书诀》/明·丰坊中有一段话:史逸,字孟佚,伯邑考之子,文王之嫡长孙也。这意思是史逸是他儿子。伯邑考之子佚,又称伊佚,周朝建立后,掌管周朝国史,任“太史官”,又称“作册逸”,居住在当时的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普渡村斗门镇一带)。镇国之宝“何尊铭文”里的“宗小子何”,许为史逸之子姬何。】
六十五
武王<≡>文王次子
        姬武王,即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约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崩逝,姬发继承王位。姬发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设坛盟誓,起兵伐商。约前1046年,姬发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姬发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和一些前王之后,定都镐京;随后决定迁都洛邑,“宅兹中国”。在迁九鼎于洛邑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安葬于周陵。娶姜氏,生子五:长子姬诵,是为周成王、次子姬叔封、三子姬叔虞、四子姬叔应,封为应国,人称应侯,奉为应姓始祖、五子姬叔韩,封为韩国,人称韩侯。生长女大姬嫁遏父之子妫满,武王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
【注按:1世轩辕黄帝(姬轩辕)-2世玄嚣(即少昊)-3世蟜极-4世帝喾-5世后稷(弃)-6世不窋-7世鞠-8世公刘-9世庆节-10世皇仆-11世差弗-12世毁隃-13世公非-14世高圉-15世亚圉-16世公叔祖类-17世古公亶父-18世季历-19世文王姬昌-20世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 黄帝至姬发,跨度约1535年,才繁衍了20代,明显是错的,今作新考,智者自明。】
第六十
叔虞<≡>武王三子
  姬叔虞,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封于唐,故称唐叔虞。武王殁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武王之弟)摄政。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成王封叔虞于唐,是为“桐叶封弟”。以唐为氏,故又为唐叔虞,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也是韩姓始祖。生二子:燮父、姬杼。《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
六十七
燮父<≡>叔虞长子
  姬燮父,名燮,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公元前1026-前982年。叔虞长子。承袭候位,迁都于晋水之旁,改唐为晋,是为西周晋元侯。生子宁族,继位为武侯。
六十八
武侯<≡>燮父之子
  姬宁族,为晋武侯。生子服人。
六十九
成侯<≡>宁族之子
  姬服人,为晋成侯。生子姬福。
七十
厉侯<≡>服人之子
  姬福(?-前858年),又作辐,为晋厉侯。卒葬于唐地(今山西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生子宜臼。
七十一
靖候<≡>姬福之子
  姬宜臼(?-前841年),为晋靖侯。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生子司徒。
七十二
釐侯<≡>宜臼之子
  姬司徒(?-前823年),为晋釐侯,又称晋僖侯。生子姬籍。
七十三
献侯<≡>司徒之子
  姬籍(?-前812年),又名苏,为晋献侯。生子二:费王、殇叔。
七十四
穆侯<≡>姬籍长子
  姬费王(?-前785年),又名费壬、弗生,为晋穆侯。配齐女姜氏,生二子:仇(晋文侯)、成师。
七十五
成师<≡>费王次子
  姬成师(前802-前731年),又称桓叔。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姬伯)把曲沃(今山西曲沃县)封给其叔成师,故称曲沃桓叔,因好德而得民心。生子二:鱓、万(韩武子)。
七十六
韩万<≡>成师次子
  韩万,姬姓,韩氏,名万,谥武,故称韩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异母弟,即曲沃武公的叔父。春秋初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先祖。曲沃武公即位为晋侯后,因小叔万在汾水之役中英勇杀敌、功勋卓著,公元前678年将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封给了韩万作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为韩氏始祖。生子韩赇伯。
七十七
赇伯<≡>韩万之子
  韩赇伯,韩氏,名赇伯,又名伯胜。生卒年不详,生活于晋献公时代,承袭父亲韩万担任韩氏家族第二任领袖。韩赇伯殁后,儿子韩简继位,是为韩定伯。
七十八
定伯<≡>赇伯之子
  韩简,承袭父亲韩赇伯担任韩氏家族第三任领袖。韩简殁后,谥号定,史称韩定伯,儿子韩舆继位。晋惠公为桓叔五代孙,韩简为晋惠公族叔,也是惠公的重臣。子:韩舆。
七十九
韩舆<≡>定伯之子
  韩舆(韩庄伯),又名韩子舆,承袭父亲韩简担任韩氏家族第四任领袖。韩舆殁后,儿子韩厥继位。《左传》记载,前589年的鞍之战中,韩厥担任晋军司马,作战前一天,韩厥梦见父亲韩舆告诉自己,作战时不要站在战车上的左右两边。这样在战斗韩厥免于被齐顷公射杀。子:韩厥、韩穿。
八十
韩厥<≡>韩舆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即韩献子。子:韩无忌、韩起。早年丧父,由赵盾抚养长大,被赵盾推荐为晋军司马。前597年,参加泌城之战。前589年,参加鞍之战。前583年,帮助赵武使赵氏复兴。前575年,参加鄢陵之战。前573年,韩厥继栾书为正卿。7年后,前566年,因年老让正卿位于智罃。韩献子殁后,儿子韩宣子韩起继位。【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始为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优秀而又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
八十一
宣子<≡>韩厥
      韩起(?—前514年),姬姓,韩氏,名起,谥号曰“宣”,史称韩宣子,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政治生命超长的政治家。嫡长子:韩须;庶子:韩萁襄、韩刑带、韩叔禽、韩叔淑、韩子羽。
  前566年,时任正卿的韩献子韩厥告老,晋悼公应允并破格提拔荀罃执政。韩厥的长子为韩无忌,韩无忌却以自己有略微的残疾为由推辞,向晋悼公推荐自己的弟弟韩起为卿。不是嫡长子的韩起幸运的成为了韩氏家族的宗主。
  此后韩起一直在晋国高层任职,于前563年协助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前560年,卿士荀罃、士鲂卒,晋悼公重组三军六卿,韩起礼让赵武,辅赵武佐上军。赵韩两家的关系更为亲密。
  前541年,已担任正卿7年有余的赵武撒手人寰,韩起继之为中军元帅,开始对晋国长达27年的执政。韩起为臣低调,但却贪心有余,物欲虽强,却对晋国的霸业漠不关心。在这27年的执政时间里,韩起始终在平衡六卿之间的利益,使之未能表面化,却又从中获利良多,壮大韩氏的根基。经过韩起执政后,韩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奠定了百年后“三家分晋”韩氏有其一的物质基础。
  前514年,年过七旬的韩起寿终正寝,魏献子魏舒担任执政。
八十二
贞子<≡>韩起之子
  韩贞(祯)子,名须(顷)。承袭父亲韩宣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定公,率领韩氏迁居平阳。韩贞子殁后,儿子韩简子韩不信继位。
八十三
简子<≡>之子
  韩简子,名不信,承袭父亲韩贞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出公。韩简子殁后,儿子韩庄子韩庚继位。
八十四
庄子<≡>简子之子
  韩庄子,名庚。承袭父亲韩简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哀公。韩庄子殁后,儿子韩康子韩虎继位。
八十五
康子<≡>庄子之子
  韩康子,姬姓,韩氏,讳虎,原名韩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庄子殁,康子即位。公元前453年,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韩启章)继位。后来,韩虎的孙子韩景侯韩虔索性与赵、魏三家分晋,自成一国,迁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虔为诸侯。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知(智)氏势力很强,其次还有韩、魏、赵三家卿大夫的势力也较强。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知瑶向韩索取土地,韩康子接受臣下建议,派使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知瑶又去向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使人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知瑶看见别的家族对其俯首,便越来越骄横,就派人索地于赵,指名要赵将蔡和、臬狼两地送给知氏。赵襄子没有答应知氏的勒索,知瑶大怒,遂率韩、魏的军队征伐赵。赵襄子大败,便逃奔到晋阳固守抵御。知瑶遂率三家军队围困晋阳三年,并引汾河水灌晋阳城,晋阳城危在旦夕。赵无恤夜会韩、魏之君。赵无恤讲明知瑶把赵消灭了,就会接着消灭韩、魏两家,这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遂与赵联合共同对付知氏。赵、魏、韩三家大败知氏军队,将知瑶杀掉,其地为赵、韩、魏瓜分。三家灭知氏以后,晋国大权由三家执掌,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八十六
武子<≡>康子之子
  韩武子(?─前409年),名启章,是中国战国时代韩国的君主。 康子殁,武子即位。武子二年,伐郑,杀死了郑幽公,十六年,武子殁,子韩景侯(韩虔)即位。
八十七
景子<≡>武子之子
  韩景侯(?—前400),名虔,战国时韩国国君。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卫慎公十二年,秦简公十二年,郑繻公二十年,赵烈侯六年,魏文侯四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姬午正式册烈侯赵籍、文侯魏斯、景侯韩虔为诸侯。】子:韩取。
八十八
烈侯<≡>景侯之子
  韩烈侯(?─前387年),名韩取,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景侯之子。【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遂实行改革。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子韩文侯(韩猷)继位。
八十九
文侯<≡>烈侯之子
  韩文侯,名韩猷,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文侯二年、郑康公十一年(前385),韩国势力逐渐强盛,开始向外扩张。此年,韩国举兵侵略郑国,攻取其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宋休公十一年(前385),韩国再次向宋国发起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韩文侯七年(前380),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韩文侯十年(前377),韩文侯去世,子哀侯(韩屯蒙)即位。
九十
哀侯<≡>文侯之子
  韩哀侯,名韩屯蒙,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生子:韩若山。《史记·韩世家》载: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韩列侯卒,子韩文侯立。十年,文侯卒,子韩哀侯立。墓葬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九十一
懿侯<≡>哀侯之子
  韩共侯(?-前363年),《史记》于韩世家作懿侯,于六国年表作庄侯,名若山,或单称若,战国时期韩国君主。生子:韩武。墓葬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九十二
昭侯<≡>懿侯之子
  韩昭侯(?—前333年),名韩武,别称韩釐侯、韩昭釐侯。在位二十八年(前362年--前333年)。战国时代韩国国君,生子:韩康。【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内修政务,外御强敌,国势安定。使韩国政治清明,国力强大,诸侯不敢侵韩。】墓葬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九十三
宣惠王<≡>昭侯之子
  韩宣惠王,名韩康,生年不祥,韩懿侯若山的孙子。墓葬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昭侯韩武之子,在位21年。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韩康)在巫沙会面,并尊韩威侯为王。前323年韩威侯正式称王,为韩宣惠王。生子:韩仓。
九十四
襄王<≡>宣惠王之子
  韩襄王(约前350─前296年),原名韩仓,又名韩惠绪。战国时期韩国君主,【在位期间楚攻韩雍氏城五个月,韩王先遣尚靳说秦王,秦宣太后告诉尚靳:“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回国后把秦宣太后的话告诉韩襄王,韩襄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这次张翠找上了甘茂,甘茂终于说动了秦王出兵。】生三子:长子韩婴、次子韩虮虱、三子韩咎。墓葬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九十五
釐王<≡>襄王
  韩釐王(约前320-前273年),名咎。韩釐(xī)王十二年(前284年),韩釐王与秦昭襄王在西周国新城相会,助秦攻齐。齐国战败,齐湣王出逃。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韩非子(虮虱之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之家。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为秦所败,斩首四万余。襄王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柰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襄王十六年,秦与韩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xī)王。】生子韩然。
九十六
桓惠王<≡> 釐王之子
        韩桓惠王(约前298―前239年),名韩然。在位时,韩非(然堂兄)屡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
九十七
韩安王<≡>桓惠王之子
  韩废王(约前275―前226年),即韩安王,公元前239年即位,在位9年。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形势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后安王被囚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安生二子:长曰成,次曰允。
九十八
韩成<≡>安长子
        韩成(约前252—前206年),姬姓韩氏,战国韩国宗室公子,韩王安长子,封号横阳君,秦末被立为韩王,史称韩王成。秦末项梁采纳张良建议,于薛县拥立其为韩王,旨在联合抗秦。韩成与张良率军西进颍川,因秦军反复争夺仅能流动作战。项梁战死后投奔楚怀王,后得刘邦相助收复十余城邑,留守阳翟。项羽分封诸侯时保留其韩王之位,定都阳翟,但划出河南地封申阳为河南王。因未随项羽入关且无军功,韩成被挟至彭城废为穰侯,最终遭杀害。
<≡>安次子
        韩允,字子信,约生于秦庄襄王嬴异人(楚)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前后(战国时期),初封陈留侯,世居颍川。汉高帝(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因兄被杀,避乱民间,改韩氏为何氏,更名何允。妣张氏,生二子:隆、冉。隆从父隐匿民间,生一子骘,骘每叹家贫,有奋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
 
按:何氏(前)远古世系,史载不一,周以前也属于神话内容,越往前越玄乎其玄,不是绝对的正确,只供修谱参考,不能当真。按司马迁《史记》关于黄帝及韩世家内容考,民国(1921年)《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订为53世。(中华历史五千年,是与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有关,真正的人类繁衍史,因史书失记,地下考古无证,因此无法追溯。)据传说,黄帝约生于公元前2717年,何允公约生于公元前250前后,黄帝至何允,跨度2467年,取人类繁衍的古今规律平均25年一世计算,其以应该繁衍了约98世才对。今新考这一世系是相对比较合理的载记,不能当绝对,如果有错误,愿专家学者及谱碟研究者批评指正,更希来者继续考证,继续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源流 世系 新考

上一篇: 九井何氏之“何偕”支系新版总谱世系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